一?君臣(1 / 2)

一君臣

夜已經很深很深了,朱元璋在偏殿坐了許久,這時的天氣剛剛入秋,晚風蕭瑟,朱元璋不禁有一絲涼意,那一絲涼意引起了朱元璋陣陣咳嗽。“沒想到當年那一掌讓我落下如此病根,蒙古國師,名不虛傳啊。”朱元璋回憶起往事,胸口隱隱作痛。

這時,他的貼身太監段耿從外殿進來,對著朱元璋耳朵小聲道:“皇上,魏國公已在殿外求見,酒菜奴才早已準備妥當,五百弓箭手和五百刀斧手也按皇上的意思就位。”朱元璋一下子從回憶中回到現實,聽到這些精神一下子恢複到往日的威嚴。

“傳”

這時段耿大聲唱道:傳魏國公!

隻見殿外進來一人,年紀有五十來歲,蓄著山羊胡,年紀雖老,卻仍不失俊朗。讓人一見,便不自覺地聯想到他年輕時的風采。來人一到殿中,便行禮跪拜,高呼萬歲。

朱元璋道:“三弟免禮,你我名為君臣,實則兄弟,眼下並無外人,你不必跟朕客氣”

來人正是當今第一重臣徐達。

徐達站了起來,“多謝皇上恩典,皇上深夜召見,莫非西北韃子餘孽又擾我邊境?”

朱元璋笑道:“珠粒之光,豈可與日月爭輝!韃子小事,豈能勞動我朝之“萬裏長城”?三弟,今日召見,隻為敘兄弟情義。來人,擺酒,我要與魏國公痛飲一宿!”

此時的朱元璋瞬間迸發出了激情。與剛才的垂垂老態截然不同。

這邊的徐達卻有一絲不安,他原以為朱元璋召見是為邊陲戰事,沒想到卻是為了敘舊,但是若是敘舊,為何太監傳話時如此急促?莫非真如劉先生所言?隻是自從大哥登基,我一直謹記劉先生所言,恪守君臣之禮,從無半步逾越。想來大哥真是久居深宮,整日寂聊,故而想與我敘舊。想到這裏,徐達心中一寬。“皇上今日龍顏悅,微臣願與皇上一醉方休!”

×××××××××××

酒桌上,二人不知喝了多少杯。

朱元璋微帶醉意,道:“三弟,你與朕同村生長,又一同進了皇覺寺做了幾年和尚,後來朕投身義軍,你也跟隨朕出生入死,你為朕攻城掠地,朕的江山至少有一半是你打下,後來朕得登大寶,你當得首功,為何卻不受朕封一字並肩王呢?”

“微臣早已蒙聖眷,皇上封臣為魏國公已是莫大天恩,豈可再有奢求?再說皇上乃真龍之軀,開國之君,江山自是由皇上所定,微臣實施執行皇上策略,豈敢居功?”

朱元璋越是聽到徐達謙遜,便越是覺得他深不可測,兩人相識於少年,多年一起共事,而今朱元璋卻仍不能了解徐達是怎樣一個人?難不成真如皇後所說,此人狼子野心。若果真如此,今晚倒也不冤枉了他!此人不死,我死之後,必無人能治。

於是話鋒急轉冷笑道:“賢弟神功蓋世,恐怕早已百毒不侵了吧?隻是你可知西域有一種奇毒“背疽”?

徐達見朱元璋突然反臉,忙提起內力運轉全身,隻覺背部麻木全無知覺,便知不對,隻是他一生坦蕩,常以君子之心度人,未想今日竟遭昔日親如骨肉的大哥的暗算。外麵盛傳大哥害死常遇春,逼走劉先生,他總也不信。而今終於輪到他了。

“皇上若要微臣死,隻管下一道聖旨便是,微臣自當奉上項上人頭,何須浪費這西域奇毒?隻是微臣戎馬一生,跟隨皇上東征西戰,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希望皇上能饒恕我徐家一百三十四口的無辜之人。”

朱元璋見他無反抗之意,又向家人求情,以為他卻實有謀反之心,當下寬心,道:“你隻管放心,今日深夜召你,隻為不將此事宣揚,你隻管認罪伏誅,朕自當顧及兄弟情義,不但不傷害你的家人,而且永保他們平安富貴。況且朕不願因為這事牽連小謝。”

徐達一聽“認罪伏誅”四個字,以為朱元璋需要一個殺他的借口,但他確實不知所犯何罪,

如何認罪,於是把心一橫,管他什麼勞子罪,今天橫豎是難以幸免。認了便是。隻是想起小謝及家人,難免不舍。

卻聽段耿宣讀道:“今魏國公兼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徐達,意圖謀反,經朕親自查證屬實,賜死。”徐達見朱元璋連聖旨都早已擬好,想必是久做準備,心中不覺悲慘淒涼。無怪當日劉先生遁走山林時曾說若我不走,必有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