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
無可置疑,國際金融風暴已經影響到了國內的就業形勢。有很多人都丟了飯碗,有大多數人想獨立創業,那麼這裏淺談的就是我們如何去創業的問題,確切一點說應該是如何去理智創業的問題。幾乎所有的人到一定的時候都會想自己創業,也許這該死的金融風暴也不完全是壞事,這對我們失業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次開創人生藍圖的新的契機。
看完殷謙的《求職者的聖經》,想了很多問題。其中就創業的思考,殷謙的思想是成熟的,也是超前的。我想有這樣一個問題值得深思,一些人認為企業所有的成就都是他一個人努力的結果,自認為個人完全能獨立創業,先不說這種觀點的對與錯,就抱有這樣的觀點去拚死拚活,無疑是一件很冒險的事。還有一些人,在一家企業久了也就不安分不起來,自以為自己的智慧和知識已經無人可以超越,自以為無須再留在企業繼續探索和學習經驗,在他們看來,要他們向前人或別人學習智慧,就好像要兔子向烏龜學習奔跑一樣可笑。其實不然,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實在太多,在自己沒有創業的資本時,與其東奔西跑尋找創業的條件,還不如留在企業靜下心來多學多練,一旦創業時機成熟,那麼將來駕馭自己的企業的能力也會更高一籌。
創業者首先要弄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創業究竟缺什麼?當然,就創業這個話題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有人說缺乏“思想”,也有人認為缺少虛心和耐心,還有人認為缺乏“想象力”……其實大多人的高論宏議都有些劍走偏鋒,聽著好聽,但用起來就不那麼管用了。
比如就拿缺乏“想象力”來說,創業絕對不是依靠想象力能成就的,這似乎應了“中國是最適合做夢的地方”那句話。殷謙並不是認為他們不該強調“想象力”的重要性,而是說他沒有正確地說明創業缺乏什麼樣的“想象力”,也沒有正確地說明,我們在創業時,應該在什麼樣的前提下才能積極地進行“想象”。“創業想象”不是“想象創業”,如果把“想象”和“創意”聯係起來,那也算是創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比如說,我們需要創什麼行業,我們的行業能否迎合市場,這些確實需要必要的想象。而在殷謙看來,“想象”不是隨意而任性的行為,而是服從創業過程中的一種更為內在的紀律和規範的製約,或者說,決定於對行業的觀察深入程度和對市場的分析深刻程度;首先,“想象”賦予創業者對市場分析以準確性,並且賦予創業者對行業觀察以完整性;其次,“想象”要想成為創業中積極意義上的創造性想象,也就必須要求創業者充分重視行業觀察和市場分析的價值,必須使自己的“創業想象”具備起碼的事實感和可行性。
回到這個問題,創業究竟缺什麼?殷謙認為,創業的問題不是個別性的而是複合性的,創業也不是局部性的而是整體性的。創業者蜂出泉流,但創業成功的人卻寥寥無幾,為什麼?就是因為創業者缺乏的東西太多。也許有人會說,創業缺乏的不就是資本嗎?但是有又多少人知道這資本裏包含著多少東西。如果說把創業資本隻是簡單地理解為資金,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資本裏包含著創業者的智慧,對行業知識的掌握,對市場了解的程度等等。如果僅僅因為一個賺錢的機會就撲上去,往好聽了說是做生意,其實質就投機,但絕不是創業。沒有夢想的創業無法遠行。”大多數創業者缺乏的就是如何創業的自覺,缺乏為何創業的清醒,歸根到底,幾乎構成創業成功的品質和重要條件,他們都缺乏。缺乏的結果就是我們常能聽到有很多“大企業家”,號稱有多麼大實力的皮包企業,但實際上我們卻隻有少得可憐的真正意義上的大企業和大企業家。
對於那些“拿收入當資本”、“拿謀生當創業”、 “拿泡沫當資源”的人,在準備創業或正在創業的過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隻是天真地“想象”或“想當然”,也不要抱著“唯我獨尊”的錯誤思想,更不能對自身的估價過高,什麼都自信的過了頭。
也許有人會說,那些創業成功的人隻是他們比較幸運,是的,幸運的是他們有如何創業的自知之明,幸運的是他們沒有拿創業去撞運氣。很多人在創業時顯得過於簡單,過於極端,過於衝動,過於主觀,過於隨意,而缺乏對一個創業者來講至關重要的複雜、慎重、冷靜、客觀的主體素質,一個創業者必須學會在複雜的多重視境中來把握市場及行業的動態,必須具備冷靜的態度;他的創業步伐和節奏應該是節製的,借此獲得最終的勝利。所以,如果在創業問題上不夠理智,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失敗。
說了很多了。建議還是看看殷謙先生的《求職者的聖經》,希望對您有所啟示。
2009年2月20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