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在我們身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人,工作穩定、收入穩定、收入來源多元化,已經擁有一定的積蓄。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財富窪地”,並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財富流入係統。他們一般是某家公司的主管、經理,或是擁有自己公司的老板。

但很多人說,這些人就是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他們大部分人都已經曆多年打拚。

是的,現在我們很多“80後”,雖然已經成為社會的主力,但由於經濟和閱曆方麵的原因,很難像那些中年人一樣擁有資源、人脈、經驗。但是,作為來日方長的年輕一代,最起碼的理財意識一定要有。理財是一種觀念。常言道:“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

對於這一問題,困擾我們的主要有兩點:

第一,我又掙不了多少錢,又有什麼財可理呢?

第二,我手上這點錢,即使做好理財,到底能獲益多少呢?

其實,產生上麵兩點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有許多工薪階層或中低收入者抱有這種觀念,認為手上這點錢,隻能用於生活開支和平時儲蓄,根本無財可理。

其實,要想從上麵兩個誤區中走出來很簡單,大家看看我們目前的現實就可以了。

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經濟生活的巨變,我們對工作、生活的期望越來越高,都希望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而要知道,這一點的實現,必須要建立在財務自由的基礎上。而要實現財富自由,必須要讓自己的資產不斷積累和增值,以便應對不可避免的通貨膨脹和滿足不斷增長的生活需求。

中國在10年之後,整個社會將進入老齡化發展階段,社會競爭將進一步加劇,但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係尚處於逐漸完善的過程中,所以不難想象,現在大家為什麼都在努力學習理財知識,購買投資產品、債券、基金等,為以後養老做好準備。

而事實上,如果大家能在剛入社會的時候,就培養正確而有效的理財意識,將會讓自己受益終生。

很多人在錢少的時候抱怨無財可理;有錢的時候又覺得沒有時間去理財。有錢、無錢、錢多、錢少,都成了忽視理財的借口。實際上,理財如同工作要勤奮、為人要真誠、遇到困難要自強一樣,理財也是一個觀念問題,是一種生活態度。

在明確實現財富自由的目標,確立正確的理財、投資觀念後,我們就要考慮一下如何才能有效實現了。

眾所周知,投資有風險,但是人的一生,風險無處不在。如何才能盡量地降低風險,把握風險,實現我們財富的穩定積累和不斷增值,就成為了我們重點考慮的問題。

在現實中,有很多人老老實實,本分做人,努力工作,但很少關注自己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等到結婚、購房、贍養父母的問題出現後,發現錢遠遠不夠用時追悔莫及。

正如本書所講,對自己資產的管理,一定要有一個係統化的觀念,要從自身特性出發,揚長避短,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建立“財富窪地”,使錢像水一樣流進來。而且重要的是,越早實現這一目標,就能越快實現財富自由。

書稿完成後,我仔細回顧了一下書中的要點,發現這些理念和細節,絕大部分都已在那些成功人士的身上得到了證明。現在整理出版,希望能給廣大讀者帶來一些幫助。

在本書完成過程中,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李易颺老師,三眼圖書策劃的張勇、程得勝、劉超、楊雪獻、趙真、張子倩、繆如實、趙銀濤各位朋友的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另外,我還要感謝培訓專家趙海男老師、投資專家李維先生、策劃人張海良老師、中山大學客座教授李恒老師,以及我的財務顧問張霞女士,感謝他們在百忙之中審讀書稿,並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