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活到老,學到老(2)(3 / 3)

定期把自己清零

老狐狸認為,人要學會定期把自己清零,有些東西是“不要”的。

第一種“不要”是: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明白真正的價值。要懂得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年輕的時候,對已經擁有的東西沒有多少概念。在年輕人的意識裏也許認為,是自己的永遠就是自己的。其實這種意識不一定對。比如十九歲是自己的,但是過了十九歲,就再也不是自己的。要學會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一切。很多時候擁有一些東西時沒有感覺,是因為缺少比較。每天都能吃飽飯,自然不會想到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人不能吃上飽飯;每天都能開心健康地度過,自然想不到這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忍受疾病的折磨。應該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東西,千萬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健康的身體,幸福的家庭,這些東西的獲得往往是很多人很多年努力的結果,應該倍加珍惜,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學會和那些過得很是艱難的人進行比較,這樣往往會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生活。

第二種“不要”是:不要在事情還沒辦成之前就自吹。事情沒有辦成就永遠是個未知數。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是在最後一刻才失敗的,所以在事情沒有完全辦成之前千萬不要有任何得意的神色。當然事情辦成以後,也不應到處吹噓和炫耀。在辦事情的過程中,人得到了成長和鍛煉,這才是最重要的。人要學會在自己的生活中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事情做得漂亮是可喜可賀,但是並不意味著可以驕傲。而且這件事情已經過去,榮耀也已經過去,過去的就不需要過多地去留戀。人生是一場接力賽,開局不錯,不代表一定能夠是最快跑到終點的一個,還要看後續的努力。如果開局不錯的時候就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如何如何聰明無比,是世界上最有智慧和能力的人,那麼到最後會怎麼樣?顯然最後很可能失敗。因為人一驕傲就容易失去理智,提前驕傲更容易讓事情功虧一簣,更何況事情還沒有辦成。到時候可能會招來各種嘲笑和譏諷,也會被別人認為是很輕浮。

第三種“不要”是:不要過於騎牆。在任何時候,總有自己堅持的原則和主見。當我們還很年輕的時候不能培養一種騎牆的習慣。雖然騎牆是最少有損失的,但是長期來看,騎牆的人是最不好的。一點個性都沒有的人長大以後很容易受到別人的欺負。很多時候堅持原則,堅持主見,短期來看可能會受到一些損失,但是長期來看,堅持原則的人,在別人的心目中會是一個非常值得交往的人。誰願意和那些一說話隻是討好別人的人過多交往。那樣不但讓自己很沒有安全感,而且也缺少一種骨氣。人要有自己的主張,還要學會主動表達自己的主張,在表達主張的時候注意說話的方式和分寸。過於騎牆的人往往以為自己有大智慧,適應社會,甚至會自詡自己的人生哲學是像水一樣,以柔克剛。其實騎牆是虛偽的表現,柔能克剛則是另外一回事。人一點骨氣都沒有,連骨頭都是軟的,相信也很難成就事情。

第四種“不要”是:不要盲目地羨慕別人。兩個魚缸的金魚都特別羨慕對方的生活,於是它們分別跳到了對方的魚缸裏。跳過去以後,才發現大家過的其實是同樣的生活,相比較而言,自己那邊反而更好些。我們容易盲目羨慕別人,認為別人一定很如意,一定很順利。而事實上,很多事情想著是一回事,事實卻是另一回事。發明“666”農藥的人一定很幸福,因為他很成功地發明了這種農藥,可是我們哪裏知道發明者經曆了666次失敗的實驗,經曆了666次失敗的打擊才成功。在我們的意識裏,定然也認為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因此是很幸福的人。殊不知愛迪生為了找合適的燈絲,嚐試了幾千種材料。不要以為幾千種說出來那麼容易,實際上幾千種嚐試等於經曆了幾千次失敗,至少是不滿意,要承受住這種打擊,往往需要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五種“不要”是:不要過於輕率。做人做事都不要輕率。做人輕率的人往往被人認為是莽夫,缺少自己的判斷。做事輕率往往容易犯錯。人要學會思考。做人要思考如何做人,做事要思考如何做事,在思考成熟後再下結論,再去行動,這樣即使最後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也不會有太多的後悔。與人交往,尤其不能輕率地下結論。

第六種“不要”是:不要過分矜持。人要不斷地去適應社會,適應環境,而且要快速,要在環境中不斷地調整自己,不斷地學習。放棄自己的矜持,用自己的方式去贏得眾人的欣賞。其實很多人都會很欣賞那些落落大方的人。不要以為表現矜持就代表老實,其實老實還有層含義就是不懂得變通。人們對老實人或許有一種信賴,但是對他的能力往往會有所懷疑,尤其是在現代社會。

老狐狸認為,以上幾種“不要”與其說是一種生活方式,倒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態度。在這種人生態度的指導下,很多事情本身就有個很清晰的價值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