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錦衣出征(1 / 2)

第十章錦衣出征

進來的人一身黑衣打扮,腰間挎一柄蒙古彎刀,臉上一道深深的疤痕,使他本來剛毅的麵容,更加顯得陰冷。一雙鷹一樣的眼睛四處看了看在座諸人,極為警惕的樣子。鄭寅顧不得人多,連問:“事情辦得怎麼樣了?”

黑衣人附在鄭寅的耳朵上低語了幾句,鄭寅登時笑逐顏開。剛才的焦急暴躁一掃而空,他快步回到自己的椅子上,興高采烈得道:“今兒,我請客,咱們一起去風華樓。”

大家聽了無不歡心,剛才的不快似乎沒有發生過。隻有彭以盛坐在那裏哼哼嗨嗨,也沒人理他。

接下來討論的是倭寇的形勢和如何剿滅倭寇的策略。鄧信作為靖海總兵,第一次開口說話,他對鄭寅的指揮能力簡直佩服的五體投地,十幾年了對鄭寅的計謀是言聽計從,分毫不曾差過,所以一般情況下用不怎麼著說話。

鄧信開口道:“鄭大人,皇上頒諭之後,我去幾位與倭寇有過接觸的同僚處打聽了一下,他們一提起倭寇來,簡直就仿佛聽到了瘟疫,無不萬分的恐懼。他們說那倭寇來如風,去如電,燒殺劫掠一地之後,就去另一個地方為非作歹。他們化整為零,分成一小股一小股的,一處攻打不下,就會有兩三股合兵,直至拿下那個城池鎮店為止。因為倭寇分散在廣東,直隸以及山東等省,後麵還依托著大海,逃跑很是方便,所以若想一戰滅之,恐怕是難於登天啊!另外他們的哨探,號稱忍者,武功極高,出沒無常,行蹤不定,他們打聽好哪裏富裕,有金銀財寶,便會用特殊的手段通知其他的倭寇,倭寇接到消息後,根據情形決定用多少人前來襲擊劫掠。一旦有風吹草動,他們也會最快速的通知倭賊退避。整個倭寇隊伍是步步為營,環環相扣,分工極為明確,訓練極為有素。再有就是那些倭賊的刀劍很是厲害,大明將士的刀,經常被人家砍斷成兩截。他們的武功更是神秘莫測,即似我中華武功,又有些不似,總之一般戰士很難打贏他們。最關鍵的是倭寇幾乎個個是武功高手,任何一個小分隊,我們都找不到他的弱點所在,這給沿海衛所的官兵製造了極大的麻煩。”鄧信說到這裏,自己都有點沒信心了。

鄭寅聽了這番話,看看大家垂頭喪氣的樣子,心說不行,要給他們打打氣,就問道:“你別淨撿著長人家威風的話說,他們難道真的沒有缺點、弱點?”

“有啊,他們的火器不如我們的厲害精準,還有就是他們的人數少。可是他們的速度極快,往往不等我們備好火器,人家已經撲到眼前了,而他們人少,也正成了他們來得快跑得快的優勢。”鄧信說著說著又轉向了敘述倭寇的厲害。

鄭寅不耐煩的打斷他的話,問道:“他們以區區幾千人來到我大明帝國,總是在我們的一畝三分地吧,我們就發動沿海邊民,讓他們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裏,總會把他們淹死了吧?”這“人民戰爭”幾個字大家還是頭一次聽說,很是新奇,又很是貼切,就連彭以盛都支起了耳朵。

鄧信略一沉吟,又道:“鄭大人可知道什麼是投鼠忌器?”

鄭寅點點頭,看著鄧信不知他為何要問這句話。

“他們是來到咱們的地盤了,但是人家既然在咱們的地盤,他就敢大肆的毀壞而不心疼不可惜。而我們呢?多少次,沿海的衛所圍住了小股的倭賊,但是人家手上押著我們數百名百姓,你要再去攻打,他們就玉石俱焚,看你怎麼辦?多少次都是我方官軍主動撤出,以期換來百姓的性命,誰知,就算我們撤了,他們還是要全部殺掉那些人質。”鄧信說到這裏,大家心中的怒火已是慢慢點燃了。

“最要命的是,有的時候沿海的老百姓寧可吃虧,也不報官了,為什麼?我們的軍隊都駐紮在衛所,而倭賊卻飄忽不定,我們總不能每一個村子都守著吧?我們走了,他們就來,於是劫掠一直不斷,整村被殺的情況也時時發生,各地官民雖是怨聲載道,也實在是難尋殺敵良方啊。如今的沿海邊民和官兵簡直是聞倭色變,乃至不敢出兵一戰了!”鄧信說到這裏,終於把他所知道的利害觀點陳述完畢。這一切都是事實,雖說誰也不願長別人的威風,滅自家的誌氣,可是這就是事實,作為軍事首領,不掌握這些情況,這仗就沒法兒打。所以鄧信還是一股腦的說了出來。

在座的所有人都有點驚詫了,幾千倭寇就擾亂的泱泱神州難以對付,那如果敵人傾國而出,豈不是要換了朝廷?

鄭寅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應付這種局麵呢?自己的海口吹出去了,軍令狀也立了,難道要把說過的話收回來?不可能!

那怎麼攻打他們呢?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把他們糾集在一塊兒,好給自己一舉殲滅。要真像鄧信所說,按倒葫蘆起來瓢,打了廣東打山東,就算是累死自己也剿不完倭賊啊。

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對付他們的武功和刀劍,看來沿海官民以現有的方式對待日本人已經不可能了,聞風喪膽,這仗還咋打?而就算換了靖海總兵,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士氣,讓他們敢於和日本人作戰了。

第三個問題,如何防備他們逃亡海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