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槍林箭雨(1 / 3)

第四十八章槍林箭雨

狼群的智慧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它們為了襲擊獵物,可以在一片草地裏埋伏一天,甚至三天,不管刮風下雨,而絕對不會貿然出擊。

忽裏忽就是蒼狼的後代,所以他有足夠的耐心,他知道隻要敵人進入自己的包圍,就算插上翅膀也不可能飛走。所以他命令所有的馬匹都集中到很遠的地方,所有的士兵都隱藏在樹冠裏,三萬人就這樣從地麵上消失了。

蕭十一郎和蕭十二狼在向前查看軍情時,因為天黑速度又快也就忽略了樹梢兒,所以他們沒有能夠發現,也就沒有發出警示,而是向前繼續探查去了。

忽裏忽看到這幾條黑影飄過,而沒有覺察,仿佛看到了勝利就在眼前。

讓忽裏忽萬萬想不到的是,泄露軍機的卻是他自己的人。他的斥候兵在清晨前發現了鄭寅的隊伍,也發現了他們必然的水源地。便習慣性的掏出了五毒水,撒向了水泊之中,那種水乃是用腐屍濁物豢養的十七八種毒物製成,比尼古丁還要尼古丁幾十倍。隻需一小包,就可毒斃所有飲水之人。想當年大漢騎軍就是深受其害,才沒有能深入北庭。

天亮時,當這個斥候兵滿心歡喜的向忽裏忽將軍邀功請賞的時候,忽裏忽卻憤怒的拔出了腰刀,將這個不聽話的士兵攔腰斬做兩截。那個兵至死也不明白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誤,難道殺敵也是錯的嗎?

是的,他的這一個自以為聰明的做法,給鄭寅提了醒。

鄭寅招呼所有的軍隊,立刻丟棄所有的糧草,把女人和孩子保衛起來,他命令蕭三狼,立刻派三個兄弟,以最快的速度查遍周圍的山頭,找出敵人的所在和馬匹隱藏的地方。

蕭三狼這次親自出馬,還有聰明機智的十五狼,和輕功最好的十三狼。沙飄萬裏,絕不虛傳,蕭三狼他們用了不到一袋煙的功夫,就已返回,蕭十五狼,在地上用石塊和樹葉擺出了一個簡易地圖。敵人的包圍圈就在前麵三四裏的地方,兵士多隱於樹梢之中,而敵人的馬匹則遠在北麵兩個山頭之後了。

所謂登高望遠,其實蕭家人偵察之所以這麼快,就是因為他們經驗豐富,用最快的速度,登上了最高的山頂。再加上清晨天色已明,稍有打獵經驗的人就會發現了。

敵人的多少,也被蕭十五狼判斷了出來。他對鄭寅道:“最少有兩萬人馬,因為看馬匹的多少就能算出敵人的多寡來了,蒙古人的馬匹至少在五萬以上,按照蒙古騎軍的通常做法,伏兵應該最少也有兩萬人。”蕭十五狼沒有等馬公公提問,就自己解釋了一番。

鄭寅對敵人用如此龐大的軍隊來攻擊自己,著實有點想不到。

怎麼辦?

“除了前麵的路還有其他的路嗎?”鄭寅問道。

“往南回國隻有這兩條路了,其他沒有路了。”張玉道。

“那往北呢?”鄭寅突然冒出了這樣一句話。

我們為什麼非要往南呢,往大裏說,地球是圓的,徑直往北走,隻要不回頭,也能回到北京。往小裏說,我們就不會通過往北走,而甩開敵人的圍追堵截嗎?

“往北不行,北麵山陡,根本沒有像樣的路。”蕭三狼道。

鄭寅心說,難走總比被殺掉好,你以為我們是神仙,兩千人能打敗兩萬人?再說了我們又不是專門來打仗,檢點小便宜尚可,這種規模的戰鬥,還是不能參與的。

他又發動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從秦始皇想到了漢武帝,再從漢武帝想到了李世民,一直想到了毛主席,一個大膽的計劃逐漸在腦海中形成了。

那就是把曹操的官渡之戰和毛主席的四渡赤水結合起來的——興安嶺大戰。霍然開朗的鄭寅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自己這個戰例,也許將來會寫進史書呢。

他召集了所有將領,開了一個民主生活會。希望大家也能建言,於是鄧信說向前硬衝,不信火銃幹不過馬刀;柳升說可以占據高地堅守待援;還有的說,幹脆詐降算了,到了敵營再斬殺敵軍將領,不就完了?總之是林林總總,沒有十分鍾不下二十種注意。

最後鄭寅道:“大家靜一靜,我說一個行動路線,大家誰也沒想到,我估計就算對手也應該不會想到了。因為你們要比他們聰明嗎?”大家聽了哈哈大笑。

“是這樣,出奇製勝乃兵家詭道。但是也是在咱們這種情況下的唯一可行之道。”

“又羅嗦,快說吧,急死個人。”朱能心急火燎,敵人就在眼前,說話就到,你還在這裏胡說八道。

鄭寅已經習慣了朱能,也就不以為意,繼續說道:“朱能將軍聽令,你帶二百人現在向東行進,可以手中提些樹枝,故意弄些塵土起來,向東緩緩而行,走兩裏地之後,丟掉樹枝,以最快的速度向正北方向奔跑,與我們會和,聽明白了嗎?”朱能聽了,道:“這還不容易,你的意思是咱們往北走?”

“是的。”鄭寅果斷的答道。朱能搖搖頭,心說怎麼這個三弟總是這麼多花花腸子哩?軍人的天職就是聽從命令,朱能馬上去了。

“我們大部隊再分作兩撥,張玉將軍聽令。”

“在。”張玉答道。

“你帶遊擊將軍鄧信和馬同率八百人,向正北全速前進,尋找到敵人馬隊所在後,根據敵人情況,再確定該怎麼做。如果守衛馬隊的人多,就以驅散馬隊為目的,如果他們人少,嗬嗬,咱們就發財了,你們就殺光他們帶著馬隊貼著山邊向西趕,我們會在那裏等著你們。記住,千萬不要逞強,隻要敵人比我們人數上多,就堅決不打。還有,馬同,你給我傷了八百匹馬,這次你至少要給我帶回八千匹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