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懂點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說話應三思而言,即不管說什麼話,都應該先在大腦裏過一遍再說出口。如果口無遮攔,或者信口開河、胡言亂語,就可能闖入語言的“禁區”,得罪他人。所以,在說話時,要管好自己的嘴,本著勤動腦、慢張口的原則。多說令人滿意的話。
說話不能口無遮攔人常說:“不打勤的不打懶的,專打不長眼的。”說話心直口快雖然不失為一種優點,但這不等於說話毫無禁忌,可以口無遮攔。
生活中有些人快人快語,有啥說啥,口無禁忌,嘴無遮攔,這種人大多都是不通世故的人。假如在一個熟悉的環境裏,大家彼此比較了解,知道這是你的個性,可能這還算你的可愛之處。假如在陌生之地,不熟悉你的人中,不分場合地點,不分談話對象,一律口對著心,心裏想什麼就說什麼,這是語言的大忌。由於多方麵原因所限,你不能保證你想的、說的都對,而且聽話人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不分青紅皂白、不講究方式方法的直言快語,往往會帶來不良後果。輕則使人下不來台,重則造成隔閡,遭人怨恨。
值得注意的是,說實話並不等於言語毫無顧忌。那些因說實話而得罪人的人,問題就出在方法上。有的人講話不分場合,比如批評別人,雖然你心地坦白,毫無惡意,說的也是大實話,但因為沒考慮到場合,使被批評者下不了台,麵子上過不去,不但對方難以接受,反倒徒增對方的憎惡。
再有一種情況就是,可能平時說話時沒有注意,觸動了別人的短處或隱私,無意之中也得罪了人。一旦知道自己說話得罪了人,就要找機會真誠地向對方道歉,取得諒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場合傷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來聽到的人都在場的情況下,巧妙地以意義相反的話來抵消前麵話的副作用,對方見你已經改正錯誤,自會諒解你。
不過,如果你一向說話口無遮攔,經常得罪人,你千萬不要寄希望於每次依靠道歉來取得別人的原諒,因為如果你經常傷害一個人,又經常向他道歉,他一定會認為你是口是心非的或是有意傷害他。
如果你也有類似經曆不妨回過頭來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場合,說話方式是不是觸及了別人的隱私?同樣是提意見,同樣是說實話,為什麼不以好的方式達到預期的效果呢?說話時先為對方著想,不要動輒以教訓的口吻指責別人,要注意維護對方的自尊。這樣你就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直言者。
另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在背後議論同事,即使你的領導已主動開了頭。
有一天,劉科長突然問小劉:“你覺得魏某這個人怎麼樣?”
一時間,小劉不知道如何應答才好。
這是關於人格性情的問題,如果回答,無異是背後說人閑話了。
“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這話雖然說得有些絕對,卻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大多數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後說過別人,隻是所說的是好話還是壞話就無從考證了。不過有一點,經常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即使你說的是事實,也不會受到歡迎。因為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這麼想:這次你在我麵前說別人的壞話,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別人麵前說我的壞話。這樣一來,你在別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裏去。
在日常生活中,也許常常會遇到別人在你麵前說另一個人的壞話。對此,你就得端正態度,用辯證的思維去考慮這種情況,把握好應對的分寸。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借鑒(1)要慎重地判斷詢問者的意圖被上級詢及對同事的意見時,答不出來實在令人傷腦筋。若是針對人格評價的問題,必須得慎重處理。
首要是掌握對方的意圖,觀察上級的心意是屬於哪一種類型,比如第一種類型:隻是突然想到的發問。
第二種類型:為了確認自己的見解。
第三種類型:對自己的看法不確定,想參考下屬的意見。
第四種類型:為得到一個公正的評價,而詢問其他下屬的意見。
第五種類型:故意在同事之間造成對立,使彼此心生暗鬼,再由此操縱他們。
(2)判斷妥當之後,再考慮如何應答如果是屬於第一種類型,說法、口氣都會比較輕鬆,不難立刻判斷出來。自己隻要順水推舟,把話題轉向別處就可以。有問題的是其餘四種類型,這時你就要依情況而采取行動。
無論任何一種情況,都先做不解狀地側頭沉思,迅速觀察對方的反應。“嗯,他是個好人吧……”對方若是這樣反應的時候,是屬於第三種類型,不必太在意。
稍微沉默一會兒之後,不妨反問科長:“不知您的看法如何?”試探他的反應。
如果是第二、第三種情況,上級應該會說:“我個人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意見誠實地說出來。如果和你所想的一樣,就表示同感。否則,就把自己認為不同的地方陳述出來。
談論別人的缺點,也應僅止於大家都認同的地方,如果有上級未曾注意的,點到為止即可。這並不有違說實話的原則,有選擇地說實話,這也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大技巧。
如果上級說:“我隻跟你說”,則屬於第五種類型的概率相當大。
假使你對該同事也不具好感,按捺不住地也對上級說:“這些話隻跟您提而已……”隨意地就大發議論的話,正中上級下懷。你所說的話會立刻傳人該同事的耳中。
對於第五種類型的應答法,你可以保持沉默,做出願聞其詳的表情就可。
2、說話不要踩上“雷區”
由於複雜的社會和個人原因,人們往往有許多忌諱。說話時應特別小心,千萬不可觸動他人的忌諱,踩上話語的“雷區。”
通曉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有些話是絕不能說的,也不該說。為了避免撞人說話的“雷區”,我們應當怎麼避免呢?
(1)不要搬弄是非,不做無謂的爭辯隨便地把人家的短處或隱私揭發出來,這樣不但有礙別人的聲望,而且足以顯示你為人的卑鄙,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在說話的時候要尤其注意這一點。雖說你可以在這個人身上得到許多的消息,但是不一定可靠,因為在他的另一麵或許還有許多非你所熟悉的情況。所以不要拿你所聽到的片麵之言來宣揚,否則有可能會給自己招來是非之事,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也沒有辦法更正了。
在我們的平常生活或是工作當中遇到的事情,沒有幾件是值得我們拿友誼去爭辯取勝的。如果你卻偏偏要這樣做,那麼你的精力和時間會不值一錢,更不要說到感情的損害了。除了彼此都能虛心地、不存半點成見地在某一個問題上專程討論之外,一切爭辯都應該避免,就算是一個學術性的爭辯,你也不用認為這就是發揚文化的精神。愛和別人爭辯,你以為可以用理論壓倒對方,其實根本不能。有人表麵看著是服了,但是他的心裏卻不平,這樣你不但得不到好處,相反害處會隨之增多。
自古以來,尊敬別人是談話藝術的必需條件。專門為難對方,逞一時之快,於人於己都無好處。你不想別人損害你的尊嚴,你也就絕對不可損害別人的自尊心。
常言道:“要想別人尊敬你,你必須先尊敬別人。”甚至於你的兒子或者下屬,如果有不足之處時,你可以向他們詢問,還可以向他們做一番闡述,而方法態度首先要真誠大度。
用質問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假如你真想讓對方心悅誠服,越是在緊張競爭的場合中,越不可用質問的方法。當對方為你的質問所窘迫時,他雖然形勢已趨失敗,但他肯定是懷恨在心,絕對不會讓你高高興興地得到勝利的。
雖然在朋友之中,偶爾以質問來取笑是可以的,不過不可用得太多了,更不可使之成為習慣。倘若你專用質問的態度向人進攻,而反被對方以更大的理由把你壓倒時,你將會很丟臉。以溫厚待人就是為自己留有餘地,向前衝得越猛,摔得也越狠。
(2)避免隨意附和別人每個人講話都有其獨特的方式,無論是講話的語言還是手勢,都具有個人色彩。例如,美國人最擅長以誇大的動作表現自己內心感受的極限;歐洲人和東方人則比較含蓄、內斂,不輕易把自己內心的感受一五一十地表現於外。
說話需要借助情感的大力支援,也就是必須集中情感來表達才能打動人心。人並不是機器人,說話一定要抑揚頓挫。為了輔助或加強語氣,還必須加以形容詞或語尾助詞。
談話必須要時常加入自己的意見才能成立,一般人總是習慣於附和別人說的話,但這種沒有獨自思想的附和語詞,並不能表現出個人的獨立人格與個人意見,一個喜歡強調自己想法或意見的人,是絕對不會以附和的口吻來表示自己的看法的。
許多人在交談時有“我同意……”的習慣用語。其實在朋友交談中,朋友想要聽的是你個人的看法,而不隻是要你附和地回答:“是的。”要讓自己成為更獨特的人就必須與一般人有所區別,盡量地表現出自己獨特的看法。因此,不妨多應用些特殊或極端的例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總是附和別人的想法。
處處隨聲附和的人,隻會被人看不起,最後還有可能讓人認為他是一個不忠實的人。
(3)不要自吹自擂請你千萬不要自己吹擂,與其自誇,倒不如表示謙遜,也許你自認為偉大,但別人不一定同意。若你好誇大自己事業的重要性,間接為自己吹擂,縱使你平日備受尊敬,聽了這樣的話,也會令人對你非常地反感。世間的事情就是這樣,如果自己不吹時,那麼別人會來稱頌;假如自己說了,人家反而瞧不起你了。
一般情況下,人們往往最喜歡談論自己的事情,而對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事並不熱心。而自己所感興趣的事,又未必會引起別人的共鳴,所以做什麼事你都要竭力地把你自己忘掉,不要老是噦噦唆唆地談你的個人生活、你的孩子和事業。
每個人最喜歡的是自己的事情,那麼在交際上你就可以掌握別人的心理而盡量去逗別人說他自己的事情了,這是非常令對方高興的方法。你以充滿了同情和熱誠的心去聽他的敘述,這樣肯定會給對方留下最滿意的印象。一些愛自誇的人到最終是找不到一個真正的知己的,這是他自視甚高,輕視一切,不太理會別人的意見,隻會自己吹牛的後果。他隻想找奉承和聽從他的群眾,而不是朋友,當然朋友們都唯恐避之不及了。
3、別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那種愛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以獲得心理平衡的人,隻會處處遭人白眼,惹人嫌,這種人自以為很高明,實際上是不懂人情世故的“弱智兒。”
李先生自我感覺良好,然而在單位人緣不好。因此他經常抱怨世態炎涼,責怪同事寡情。是真的世態炎涼,同事寡情嗎?非也!原來是李先生自命不凡,每逢單位開會,年終考評,他都喋喋不休地貶損他人,以顯示自己“崇高的思想”“卓越的才能”“非凡的業績。”因此,同事們都覺得李先生太過分了,太不像話了。於是大家都不買他的賬,他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顯然,李先生人緣不好,其原因在於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綜觀現實社會,像李先生這種人為數不少。
這些人之所以會不擇手段地貶損他人,抬高自己,其原因顯然是出於一種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考慮的心理。有些人為了充分地顯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價值,因此往往喜歡找參照物,自以為通過貶損他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價值就充分地表現出來了。另外,有些人對於別人強過自己,心理極不平衡,於是通過貶損別人,說明別人並不強於自己,從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種阿Q式的平衡。然而不管貶損他人、抬高自己出於何種心理,都是一種不通人情世故、缺乏道德的行為。
這種行為的危害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1)導致個人主義惡性膨脹和自我消沉貶損他人、抬高自己的虛榮心理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這種思想如果長期發展下去,就會導致個人主義惡性膨脹,形成一種唯我獨尊的心理狀態,因而在單位無疑就會自以為老子是天下第一,因此無條件地要求別人服從自己、尊重自己。別人一旦不服從自己、不尊重自己,就會產生一種嚴重的失落感。然而,這種人的行為是絕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的,隻會越來越激起別人對他的反感。這種高期望與實際的反差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這種人的自我消沉。
(2)影響團結,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由於這樣貶損別人,勢必給別人帶來思想上的不愉快。因為這種貶損與實際差距很大,實際上是對別人工作的一種主觀的否定,所以一旦給別人帶來思想上的不愉快,還會嚴重地影響他人的正常的思想情緒。另外,貶損的言辭還有可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作為攻擊或整治他人的材料,勢必破壞彼此之間團結和諧的人際關係。
(3)製造矛盾由於這種貶損他人的行為往往戴著一種麵具,因而很容易被一些不作調查了解的領導相信。而一旦領導相信,領導者就會對被貶損者產生一種不良看法,甚至會據此批評被貶損者,被貶損者就會認為領導不實事求是,而領導者又認為被貶損者不接受批評,這樣就影響了雙方之間的關係。而被貶損者一旦對領導產生了怨氣,就很有可能不服從領導,甚至會產生消極怠工的現象。這樣一來,矛盾可能越來越激化。
(4)引發民事官司貶損他人從法律上說是一種侵犯他人人格的表現。尤其是捏造事實貶損他人,這更是一種誹謗他人的行為。因而,如果一個人經常捏造事實貶損他人,就必然地會激起別人極大的反感,而致使他人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也就必然地引發民事官司的發生。
貶損他人,抬高自己確實十分令人生厭。一個單位如果有幾個這樣的人,大家肯定難以愉快地工作和學習。那如果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應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