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乘佛教的第四次結集:
釋迦牟尼圓寂674年後,在迦膩色迦王統治時期,500名比丘以世友尊者為上座,在迦濕彌羅[15](今克什米爾)舉行了第四次結集,會上對以前所有的經、律、論三藏進行了總結,並對三藏作了注釋。在前兩種注釋已經失傳,隻有後一種注釋保存下來,形成《大毗婆沙論》[16],至此小乘佛教的三藏基本成型。
大乘佛教三藏的形成
在印度佛教史上,相傳大乘佛教經典的出現與龍樹菩薩有關。根據龍樹菩薩的傳記[17],龍樹在出家受戒後,不到三個月就已經讀完了小乘佛教全部典籍。後來,當他有一次路過雪山,在雪山的塔中遇見了一位老比丘,並從比丘那裏得到了《摩訶衍經》[18]。雖然他仔
法華經
法華經
細閱讀了《摩訶衍經》,仍未參悟佛法的奧義,因此他就在水晶房中靜坐深思,冥想佛法的玄妙。這時大龍菩薩憐憫他的處境,就帶他到海中的龍宮,並將諸部深奧的方等經典傳授給他。後來,龍樹菩薩在參悟了《摩訶衍經》和諸部方等經典後,創建了中觀學派,大乘佛教理論完全建立。
我們將大乘佛教經典根據時間劃分為早期大乘經和續出的大乘經,早期大乘經主要是由方等經發展出的《般若經》[19]、《華嚴經》[20]、《法華經》[21]等佛教經典,而續出的大乘經主要是公元4~5世紀左右出現的《涅槃經》[22]、《勝鬟經》、《解深密經》[23]、《楞伽經》[24]佛教經典等......
密宗三藏的的形成
密宗是印
大日經
大日經
度佛教的最後形態,以《大日經》[25]和《金剛頂經》[26]為主要經藏。
《大日經》形成於公元7世紀的中印度,相傳是大日如來在金剛法界宮為金剛手秘密宣說的佛經。此經主要為眾生開示了本有本覺曼荼羅,即眾生本有的淨菩提心,並宣講了身、語、意三密方便等密宗基本教義,另外還介紹了曼荼羅、灌頂、護摩、印契、真言等密宗修行方法。
《金剛頂經》是密宗金剛界的根本大經,相傳共有10萬頌。此經闡述了大聖釋迦牟尼佛祖的終極善性理念,顯示了宇宙真實的密法和密宗修行者的粗、細、微、精、妙諸脈,也闡明了即身成就、生命永恒的密宗要義。
翻譯過程
漢文佛經的翻譯有四個時期:東漢,初創翻譯時期;東晉、隋代,官方翻譯時期;唐代,全盛翻譯時期;宋代以後,刻本翻譯時期。
漢文佛經的翻譯
東漢明帝年間,朝廷派遣使者從西域請來了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這兩位僧人不僅從西域帶來了佛像,還帶來了佛經。由於這些佛經是從印度傳人的梵文經書,為了便於傳教,攝摩騰和竺法蘭將佛經翻譯成了漢文。自此以後,中印兩國的僧人來往不斷,更多的佛經傳入中國,經過200多位譯師10個世紀的辛勤努力,由梵文翻譯過來的漢文三藏達到了1690餘部、6420餘卷,佛教的聲聞乘、性、相、顯、密各部學說都係統地介紹到中國,從而形成了中國佛教的巨大寶藏。
根據漢文佛經翻譯的曆程,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四個階段:
東漢,初創翻譯時期。
我國最早的漢譯佛經是《四十二章經》,相傳為
攝摩騰
攝摩騰
攝摩騰和竺法蘭所譯,這是我國翻譯梵文佛經的開始。
東漢時期,大多數譯經僧來自西域,其中以來自安息的安世高王子和來自西域大月氏的支婁迦讖最為著名。這個時期,我國的佛經翻譯事業還處於初創時期,還不能進行有計劃有係統的翻譯,所譯的經書很少是全譯本,翻譯的經書也有很多問題,這時所譯的經書大小乘並行,佛教在中國思想界已占據了一席之地。
東晉、隋代,官方翻譯時期。
從東晉至隋代,梵文佛經大量傳入中國。這一時期,佛教得到了統治者的信奉,佛教翻譯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由私人翻譯佛經轉為官方翻譯佛經。前秦初年,開始了官方組織的集體翻譯工作,由僧人道安主持譯場翻譯佛經,據說這是中國最早的大型佛經翻譯場。20多年後,西域人鳩摩羅什[30]在長安組織了官方譯場,集中了800名高僧共同翻譯佛經。繼鳩摩羅什之後,外國譯師來者相繼,主要經論不斷被翻譯出來,形成了中國佛教的第一個譯經高潮。
唐代,全盛翻譯時期。
在唐代,梵文佛經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