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如果你自私自利,從來吝於幫助別人,那麼你有再多的朋友也都是擺設,你的路照樣不會好走。而如果你能夠在關鍵時刻幫人一把,那麼別人也會在重要時刻助你一臂!

幫人其實也是一種自助。尤其是我們要想有所作為,必少不了朋友的幫助,互相幫助能讓我們的路走的更遠。

米歇爾是一位青年演員,英俊瀟灑,很有天賦,演技也很好,剛剛在電視上嶄露頭角。從職業的發展來看,他需要有人為他包裝和宣傳以擴大名聲。目前,他迫切需要一個公共關係公司為他在各種報刊雜誌上刊登他的照片及有關他的文章,以增加他的知名度。

不過,要建立這樣的公司,需要很大的一筆資金,米歇爾自己沒有那麼多的錢。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上了莉莎。莉莎曾經在紐約一家最大的公共關係公司工作過好多年,她不僅熟知業務,而且也有較好的人緣。幾個月前,她自己開辦了一家公關公司,並希望最終能夠打人有利可圖的公共娛樂領域。但是讓她煩惱的是,到目前為止,一些比較出名的演員、歌手、夜總會的表演者都不願與她合作,她的生意主要還隻是靠一些小買賣和零售商店。

米歇爾與她一拍即合,便聯手幹了起來。米歇爾成為了她的代言人,而她則為他提供出頭露麵所需要的經費。他們的合作達到了最佳境界,米歇爾是~名英俊的演員,並正在時下的電視劇中出現,莉莎促使用一些較有影響的報紙和雜誌把眼睛盯在他身上。

這樣一來,莉莎自己也變得出名了,並有機會為一些有名望的人提供了社交娛樂服務,他們付給她很高的報酬。而米歇爾不僅不必為自己的知名度花錢,而且隨著名聲的擴大,也使自己在業務活動中處於一種更有利的地位。

莉莎和米歇爾在合作中獲得雙贏,讓自己的需要與對方的需要得到同時滿足,互助使他們同時邁上了成功的台階。

“紅頂商人”胡雪岩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他常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是“花花轎兒人抬人”,這是一句杭州俗語,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離不開相互維護、相互幫襯。人抬人,人幫人,人要辦的事才會順利,人的事業才會發達。

當年,胡雪岩扶助王有齡做了湖州知府,他在開辦錢莊之初就有讓自己的錢莊代為打理府庫銀兩的打算,也有了著落。但是,真正要使這一打算變成現實,還要過一關,就是要有錢穀師爺的幫襯。舊時的州縣衙門,都有錢穀師爺和刑名師爺。師爺名義上雖隻是州縣的幕友,但由於這些人都師承有自,見多識廣,常常是州縣官們也不敢輕易得罪的角色。師爺向來獨立辦事,不受東家幹涉,表麵平和的還與州縣老爺敷衍一下,專斷的甚至對州縣老爺置之不理。所以,胡雪岩要代理湖州府庫,也就不能不與他們延請的錢穀師爺保持好關係。

在籠絡師爺的過程中,胡雪岩和王有齡就演了一出“花花轎兒人抬人”的絕好的雙簧。王有齡署理湖州正是端午期間,胡雪岩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他打聽好已經接受延請到湖州上任的刑名、錢穀兩位師爺在杭州的家眷所在,送去節下正需要的錢糧。不過他是以王有齡的名義送的。

這兩位師爺收到錢物,自然要感激王有齡的好意,但等到他們拜謝王有齡時,王有齡說這原是胡雪岩的心意。這一來,師爺不僅見了胡雪岩的情分,自然也知道了大人的意思。好事做了一件,交情卻落了兩處。一幫一襯不過言辭之間,卻使得極巧。

事實上,這出雙簧也並不是胡雪岩和王有齡事先商量好要這樣演的,而他們卻不約而同地如此做了,可見胡雪岩、王有齡兩人都深諳這“花花轎兒人抬人”的相互幫襯之道。

相互幫襯往往不在於你幫的心是巨是細,出的力是大是小,有時候甚至也不過是些惠而不費的小節,然而往往能夠事半功倍。成功不能隻靠自己的強大,成功還需依靠別人,所以,隻有幫助更多人成功,你自己才能更成功。

但有的時候,我們並不能像米歇爾和莉莎那樣同時需要幫助,並且一拍即合,所以,這就出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在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沒有及時出力,而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朋友自然也會很冷淡。

因為大多數人都有點自私自利的心理,常常考慮自己多一些,而考慮別人就少一些,能慷慨無私地先去幫助別人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要想別人怎麼對待我們,首先就要怎樣對待別人。要想在關鍵時刻,贏得朋友的幫助,就要先付出,付出不一定會有回報,但倘若你毫不付出,你的生活必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無論你是世界上多麼富有、多麼優秀的人,都不能孤立存在,更不可能隻身闖天下。人生路上,朋友之間,你幫我一把,我拉你一下,甚至互相攙扶著,都是為了更好的趕路!所以,人不要太自私,不要在朋友需要的時候,悄悄地走開,記住:朋友互助,路才好走!

對愛人的過失要寬容

大凡人與人相遇、相知、相伴都是緣,是一麵之緣、同窗之緣、朋友之緣、親人之緣……但,再沒有哪一種緣分比姻緣更能讓人心儀的了。兩個原本陌生的人,因為那冥冥之中的緣分而走到了一起,從此共同麵對風雨人生,手牽著手,一路同行,“最浪漫的事就是陪著你慢慢變老”,有一首歌這樣唱道,多麼讓人感慨。從戀愛的時候起,一對戀人互相說過多少愛情的誓言是難以計數的。但是結婚以後,要真正實現“長相知”、“永相守”,夫妻間還要經曆多少感情的波折也是無法預料的。

有社會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城市的夫妻中,關係較好的占40%;關係一般,有些矛盾的占30%;關係惡化,經常吵架甚至鬧離婚的占30%。自然,這幾個數字所描繪的絕不是美妙的圖畫,應該引起新婚夫婦們的警惕。

心理學家曾對80例夫妻間的爭吵進行分析,發現3/4以上是由於一方的責怪引起的。這些責怪往往起源於發現了對方的某些過失、因疏忽而犯的錯誤或無意間說的錯話。在被責怪者不服而辯解或反過來責怪對方時,夫妻間的別扭就鬧大了。這種由責怪引起爭吵,由爭吵引起感情破裂的事情,真是不勝枚舉。

心理學家說,在受到別人的指責或責怪時,大多數人都會產生辯白心理,除非是做了明顯的絕對無可推諉的錯事。所謂“辯白”心理,就是想為自己辯解,說明自己錯得無意,或者因為情況複雜,錯誤難免等,無非是想找點兒“情有可原”的理由來減輕一下自己受責怪時的心理負擔。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心理現象幾乎是本能的,也可以說是一種“自然防衛”心理,也可以說是人的自尊要求。在很多情況之下,並不表示受責怪者想推卸責任。實際上在辯解之後,他(她)的心理漸趨平衡,接著便開始自責,承擔責任了。隻有一向驕傲或虛榮心太重的人,才會一味地推卸責任。

了解了這一點之後,在你發現愛人的過失而責備他(她)的時候,不妨聽他(她)辯解幾句,讓他(她)心裏好受些。不可一味地責備,不要將他(她)辯解的言辭一句句地反駁,使他(她)沒有一個下台之處,否則必然會使他(她)更激動,聲音高起來,強硬的、不很理智的話就會冒出來。爭吵這時就會發生。

也許,對方的某一過失並不值得你去加以責怪,因為那隻是一個小過失,或者在那種情形之下,換上你去經曆,那過失也是要犯的。即使對方的過失不小,這種道理也同樣存在。因此心理學家主張,為了減少過失進一步給雙方帶來不快,夫妻間在發現對方不十分嚴重的過失的時候,最好不要去責備他(她)。如果你能夠安靜地聽他(她)講述事情的經過,聽他(她)為自己辯白,然後帶一種寬慰對方的語氣說一聲“啊,今後注意一些就是了”或者“算了,算我們不走運吧”,這是最好的處理方式。此時有過失一方定能如釋重負。雖然他(她)還在自責,然而他(她)的心理壓力減輕了,而且深深地感激你。

事實上,過失是難以避免的,因為我們大多時候都不是謹小慎微的(而且謹小慎微有時會成為一種過失)。很多時候,人們都免不了犯下過失,例如不留神打碎了玻璃,遞茶時卻燙了對方的手等。且不說這些過失一般人並不會生氣,就是發生了更大的過失,在對生活有著開朗豁達態度的那些夫妻中,也不會大驚小怪,互相指責吵架的。因此夫妻關係中,還是心胸寬廣、互相體諒為佳,倘若彼此狹隘,斤斤計較,得失觀念太重,家庭生活是難得太平的。在那些對婚姻生活思想準備不足、理想色彩很濃的新婚小夫妻中,因一方的小過失而引起雙方的不快,也是經常發生的事。

不要隨便指責對方是問題的一個方麵,與此同時,新婚夫婦還應該注意,少犯或不犯有失對方自尊心或傷害雙方感情的那些過失。這些過失不同於打碎物件或丟失東西,可以用錢來計算,傷害了感情就會在夫妻間微妙的關係中投下陰影。比如妻子好幾次嫌丈夫出門穿得不夠整齊,襯衣扣子不扣,今天見丈夫還是老樣子,就有點生氣地說:“你總是不像個樣子,早知道就不跟你結婚了!”此話說得過頭,很容易傷害他的自尊心。碰上脾氣差的,馬上還你一句:“你後悔了?那我們就離婚吧!”這樣就兩敗俱傷了。在相互的評價問題上,夫妻雙方都是很敏感的。

對愛人的過失要有寬容的態度,愛人之間不是為了在一場爭吵中分個高低勝負,而是幫助對方認識過失和改正過失,今後不再發生類似的過失。隻有雙方采取這種妥善的解決辦法,才能在一方有過失的時候,仍保持夫妻關係的和諧,保證愛情更長久。

以和為貴,生活美好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有著源流不盡的民族文化。其“禮”就在於一個字“和”。“以和為貴”的思想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流淌了幾千年。與人與事,都要一份寬容的心,本著“以和為貴”,大會少許多幹戈,小會少許多煩惱。

“以和為貴”會帶來萬物的和諧。著名作家冰心曾說過:“美的真諦應該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現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彙在環境中,就造就了環境的美。”

中國古老的禪宗裏有許多讓人終生受用的智慧,修禪者講究以善和人。做人,首先要先學會助人。助人,可以使你的生活有快樂,有幸福的回報。這既安慰了有情眾生,也實現了自我的價值。助人者,人必助之。自願幫助他人的人,總能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我們隻有樂於助人,才能使別人相信你、幫助你,整個社會才會因此而和諧、和睦、和暢、和善。

生活中的奇跡,其實就發生在你不經意的言行之間,一句親切的話語、一個友善的致意或一項小小的援助計劃,都能讓對方體會到你的愛心和真誠。

如果我們在舉手投足之間撒下一顆顆關愛的種子,有一天,這些種子就會在你不經意間長成參天大樹,並為你帶來豐碩的果實。這時,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一個人給予他人的慈愛和真誠即使不是很多、很昂貴,但卻能得到如此豐厚的回報。

禪宗裏講究“回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眾生,並使自己進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回向”就如手拿一根蠟燭去引燃其他的蠟燭,不但原來的蠟燭本身的光亮不曾減弱,反而和其他蠟燭的光亮相照,而使室內更為光明。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減少,而且能有利於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大。

一個人若能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能了解別人的心理活動,那麼他永遠也不必為自己的前途擔心。我們要學會體諒別人,以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和衝突就會減少很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