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說話是一門能贏得人心的藝術

古往今來,勝者多為能言善道之輩。古人也早就通過“一人之辯重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之言向世人證明了善於說話的重要性。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說話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決定人們事業成敗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因素。這點在馬雲、李開複等成功人士身上都已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話說得好,小則可以打動人心、討人喜歡,大則可以明哲保身、興邦立國。比如古代有張儀、蘇秦遊說諸侯而令戰國格局為之改變;諸葛亮說服孫權而令三國成鼎立之勢。再比如,近代有羅斯福總統爐邊談話,溫暖千萬心靈……相反,話說得不好,小則樹敵傷友,大則喪命失江山。回望中外曆史,因一言不慎而招致殺身之禍的大有人在,因言語閃失導致兵戎相見、血流成河的浩劫也屢見不鮮。

西晉文學家傅玄在《傅子·口銘》中記錄了“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樣一句話。可想而知,古人正是要通過這句話來警示世人:張嘴吃東西有可能吃進細菌和病毒,而張嘴說話則有可能招引禍端。

你真的會說話嗎?現在有一個問題要考考你:假如你是一位老板且正準備召開一個部門經理會議,在會議上你有兩件事要談,一是要獎勵他們,二是對他們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準備先說哪個?如果你先講要求,後說獎勵,那麼這個會議效果並不會太好,因為獎勵會被下屬們看成一種“擦屁股”的安慰性工作;如果換個程序,先通過獎勵讓下屬們激動萬分、興奮不已,然後再提出一個更高的工作要求,那麼這時候你會發現要求會變成一種動力,下屬們很可能會爭著搶著去達到新的工作要求。這才是領導者想要的效果,而這隻有通過說話的藝術才能達到。

世界上任何一種藝術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口才也是一樣。口才不是一種天賦,而是通過後天訓練得來的。反觀古今中外一切口若懸河且能言善辯的演說家、雄辯家,他們無一不是靠刻苦訓練而獲得成功的。

美國前總統林肯曾為了訓練自己的口才經常徒步30英裏到城鎮的一個法院聽審。當然,他對案情毫無興趣,隻是跑去看律師們如何進行辯論。他一邊傾聽,一邊模仿。後來,他又到教堂聽那些雲遊八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地布道,回來後也試著模仿他們的樣子訓練口才。正是當年那個經常麵對著大樹或是玉米地練習口才的年輕人,後來借助卓越的口才征服了美國民眾,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領袖。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2歲時因患白喉發高燒落下了口吃的後遺症,但他並沒有被困難嚇倒。他時刻提醒自己:“我不口吃,我和其他人一樣。”為了克服口吃,他經常對著鏡子糾正嘴和舌根的位置,令自己的發音盡量準確,並通過朗誦、慢讀、唱歌來鍛煉自己。他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最終站在了日本政治舞台上,獨領風騷。

中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演講家蕭楚女,更是在艱苦環境下通過刻苦訓練,練就了自己非凡的口才。蕭楚女在重慶教書時,每天除了認真備課外,還要跑到學校後山一個僻靜的地方練習口才。他把一麵鏡子掛在樹枝上,然後對著鏡子開始訓練,並從鏡子中觀察自己的表情和動作。多年的刻苦訓練使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講技藝。1926年,年僅30歲的蕭楚女就在毛澤東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中從事演講工作。他的演講至今都深受人們的推崇。

當然,練就口才不是刻苦就行了,還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科學的方法和靈活的技巧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加速好口才的練就。本書根據人的學識、環境、年齡、性別等的不同,提供了多種練習口才的方法和技巧,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案,通過刻苦練習,早日練就一副能瞬間打動人心的好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