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李嘉誠再次舉起他的“擎天一指”,報出4.95億港幣的天價,四座矚目。
無人競價,拍賣師一聲槌響,塵埃落定,4.95億港幣成為了此幅官地的成交價,李嘉誠終於將這塊公地收入懷中。
不過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李嘉誠當場宣布:“此地是我與胡應湘先生聯合所得,將用以發展大型國際性商業展覽館。”原來,這就是為什麼看起來來勢洶洶的胡應湘會突然退出競投的原因。
一位地產分析家評論道:“依本人估計,李嘉誠把此幅官地的最後投價定為5億。這個價,可以說是參與競價的各方心定的最高價。有人會定在4億,有人會定在4.5億,各家有各家的算盤。李嘉誠是地產金指頭,他染指的土地,開發物業所得盈利,往往可高出同業。故他出價4億9500萬,仍有厚利可圖。”
在這裏我們要向李嘉誠學習的就是,把竟爭對手變成合作夥伴、朋友。在這次拍賣場上,李嘉誠及時地與對手胡應湘進行了溝通,分出一點好處給對方來防止他和自己繼續在較量中抬高地價。這一招給李嘉誠留下了很大的回旋餘地,避免了“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局麵。
在拍賣場上的這一舉動,不僅使李嘉誠在自己控製的價格之內投地,確實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大型屋村——成功的冒險者
商業投資者應敢於承擔較大的企業風險,這是取得投資成功的重要途徑。因此,作為商業投資者,應禁忌吝嗇財產而缺少經營的勇氣。
——李嘉誠
早在1978年,港府就出台了“居者有其屋”的住房計劃。鼓勵私人地產商與政府合作建房。具體規則是,政府承擔建造公共住宅,私人地產商承擔商業住宅。公房建成後麵向低收入者出售,私房麵向中高收入者出售。李嘉誠興建大型屋村的想法,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黃埔花園
1981年,李嘉誠在黃埔船塢舊址上興建黃埔花園的計劃進一步成熟。根據港府土地法相關規定,工業用地改為住宅用地,需交納一定的地皮差價,並且當時正值地產旺季,要完成這一項目,和記黃埔有限公司(長實的子公司,簡稱和黃)必須交付28億港元的高額地價才行。李嘉誠分析了一下當時的形勢,毅然決定暫先放棄此項工程。
1983年,香港地產市場一路走低,李嘉誠欣喜若狂,僅以3.9億港元的低價就買下了商業住宅的開發權。如此一來,大大降低了發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兩年的時間,李嘉誠值得等待。
1984年9月,中國政府與英國就香港回歸一事在北京達成一致,香港未來的局勢豁然開朗,恒指明顯回升,地產市場空前活躍。1984年12月,和記黃埔斥資40億港元興建了第一個大型屋村——黃埔花園,拉開了屋村建設熱潮的序幕。
黃埔花園是李嘉誠興建的第一個屋村,具有投資大、占地廣、持續時間長等特點。不僅在香港絕無僅有,就是在世界範圍內也為數不多。整個工程占地19公頃、持續5年,分12期才完成。預計投入運營可獲利60億港元。
海怡半島、麗港城繼黃埔花園之後,海怡半島和麗港城兩大屋村的興建勢在必行。這兩大屋村的構思時間與黃埔花園一樣,同是1978年。1985年,李嘉誠從置地手中成功收購港燈之後,便開始籌劃海怡半島和麗港城的屋村工程。
港燈位於港島南岸的鴨月利洲上,與它相鄰的是一家叫蜆殼石油公司的油庫。而蜆殼在新界的茶果嶺還有一座油庫。
李嘉誠心想,如果能與太古就聯合船塢公司與蜆殼石油公司達成土地交換協議,那麼就可以騰出兩幅整塊地皮來興建屋村。緊接著,李嘉誠就開始張羅此事。終於在1986年,蜆殼石油公司同意用茶果嶺和鴨月利洲兩個油庫交換青衣島的油庫地皮,同時,港燈電廠由鴨月利洲遷往南丫島。經過一係列的精心策劃,李嘉誠最終如願以償。
1988年初,長實帶領和黃、港燈以8億港元購得太古在聯合船塢公司的另一半股權,並順利購入了茶果嶺和鴨月利洲兩座油庫。這樣,興俱全。有專為住戶設立的私人俱樂部和公共休閑消費區,如購物超市、健身中心、遊泳池、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等。對此,李嘉誠曾算過一筆賬,既便是按1988年的樓價每平方英尺1000港元來計算,麗港城和海怡半島兩大屋村至少可獲純利50億港元。但實際利潤遠比李嘉誠當初估計的要高得多,到1990年5月麗港城首期發售就創下新高,每平方英尺售價達1700港元。截止1993年,每平方英尺售價已突破4300港元。同樣,海怡半島的形勢也一片大好,平均售價一直保持在3000港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