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命大福大”的順官兒:大清道光十年(1830)深冬的一天,安徽績溪一帶寒風刺骨,溪流封凍,樹枝條上也都垂上了冰掛。已經過了初更,天全黑了,安徽省績溪縣大鄣嶺深處的一座小道觀裏,小道士走出來關大門,卻見門外蹲著個小孩子,凍得臉色青紫,縮手縮腳。
天寒地凍,又這麼晚了,從哪裏跑來這麼個孩子?道士嚇了一跳,趕緊把這孩子叫進道觀,在老觀主的屋裏烤了烤火,又喝了一碗熱湯,這才問起孩子的姓名。
這孩子小名叫順官兒,才七歲。老觀主又問他的大名,孩子說了,大號胡光墉,字雪岩。一個七歲的孩子,怎麼會半夜三更孤身一人跑進深山裏的道觀?老觀主當然要多問幾句。
“孩子,你怎麼一個人跑到山裏來了?”
“我哥哥姐姐把我帶來的。”
“他們人呢?”
“不知道,他們非揪著我進城,我不願意,趁他們沒注意就跑了。”
這話把老道士說得一愣。
啊?幹嗎“揪”著你進城?
結果這個幾乎凍死在大山裏的孩子說出一番故事來。
胡雪岩家住山腳下的胡家村。這孩子的命不好,剛出生的時候家裏的日子還算勉強過得去,可隨著他的一天天長大,胡家的日子也過得一天不如一天了。
安徽省自古人多地少,績溪一帶更是窮山惡水,一年打下來的糧食隻夠當地人吃三個月。為了找條活路,這一帶的年輕人隻有離鄉背井出去闖蕩,推車挑擔做點兒小買賣,幾百年買賣做下來,倒讓他們摸索出了一整套生意經,買賣越做越大,整個中國沒有他們生意做不到的地方,被世人稱為“安徽商幫”,這其中發了大財的也不在少數。
可到了晚清,由於朝廷日益腐敗,列強不斷入侵,加上西方列強又是工業革命、又是商業浪潮,生產的洋貨又多又好,潮水一樣湧進大清國,狠狠地打擊了國內自產自銷的土貨,導致大清國內的白銀不斷外流,國家越來越窮。後來洋商們又開著火輪船到中國來跟本土商人搶航運生意,航運營生一動搖,徽商們經營的傳統業務像漕運、鹽業、典當、土布、糧食生意……都漸漸走向衰落,而徽商們富足多年,成功太久,難免因循守舊,不能及時開辟出新的財路,結果到了道光年間,整個“安徽商幫”開始逐漸瓦解,被新興的浙江商幫、廣東商幫取代。
胡雪岩家就是這種“瓦解”的典型。
胡家祖上是做沙船生意的,說簡單點,就是做航運,駕著那些平底的木製帆船載人拉貨跑碼頭。早先生意做得挺大,家裏也挺富,可到了小胡的老爹胡鹿泉這輩兒,沙船生意已經做垮了,錢也賠得差不多了,隻剩下為數不多的田產房屋,靠吃老本過日子。
不過話又說回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胡家雖然沒有往年的氣派了,可好歹還有一份家底子,所以胡鹿泉一個人還娶得起兩個老婆。大老婆先後給他養大了一兒一女,小老婆金氏隻生了一個兒子,就是胡雪岩。
和很多一夫多妻的家庭一樣,胡鹿泉這兩個老婆也是整天明爭暗鬥,往死裏。大老婆有地位,兒女又大了,胡雪岩的媽隻是個妾,又是讀書人家的女兒,不夠潑辣,孩子又小,結果就經常受氣。
這時候好歹有胡鹿泉在,給兩房夫人調和調和,護護短兒,還能過得去。想不到胡雪岩七歲這年,胡鹿泉生了一場大病,調理不善,轉成了癆病,整天咳血。為了給他治病,胡家把家底子都花光了,結果還是沒治好,胡鹿泉死了。
胡鹿泉這一死,胡雪岩娘兒倆倒黴了。
人家大老婆那邊是仨人,又把持著家產,他們這邊孩子還小,老媽又是個老實疙瘩,整天挨罵受氣,讓人家“收拾”得連房門都不敢出……
這天,大老婆找個由頭兒把胡雪岩的母親支出去,家裏就剩下仨孩子。然後哥哥姐姐就跑來跟胡雪岩說:小弟,走,我們帶你到縣城裏玩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