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導讀 機遇總是留給做好了準備的人(1 / 1)

市場總是在不斷變化的,競爭也總是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把握住這些變化,也就掌握了競爭的契機。每一個參與激烈市場競爭中的人,都希望能夠把握這種契機,在最適當的時候出手,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取得成功。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句話並不是機會主義的體現。機遇就是契機、時機或機會,按照通常的理解,它是一種有利的條件和環境。按照字麵意思,機遇還可以理解為忽然遇到的好運氣和機會。一般來說,機遇有一定的時間限製或有效期,錯過了時間,就再也得不到了。因此,機遇也是一個人、一個企業在競爭中獲勝的關鍵。事實上,因為掌握了競爭過程中有利的契機,在競爭中一舉取勝的例子屢見不鮮。

19世紀中期,淘金熱潮在美國西部悄然興起。成千上萬的人湧向西部尋找金礦,幻想能夠一夜暴富。當時有一個十來歲的窮孩子瓦浮基,也準備去碰碰運氣。因為窮,他買不起船票,就隻能跟著大篷車,忍饑挨餓地奔向西部。不久,他到了一個叫奧斯丁的地方。這兒金礦確實很多,但是氣候幹燥,水源奇缺。找金子的人最痛苦的是拚死苦幹了一天,最後連能滋潤嘴唇的一滴水也沒有。抱怨缺水的聲音到處彌漫,有許多人願意用一枚金幣換一壺涼水。

這些找礦人的滿腹牢騷,使瓦浮基得到了一個十分有用的信息。他想,如果賣水給這些找金礦的人喝,或許比找金子更容易賺錢。他看看自己身單力薄,幹活兒比不過人家,來了這麼些天,疲憊不堪,仍然一無所獲,但自己挖渠找水,他還是能辦得到的。

說幹就幹,瓦浮基買來鐵鍬,挖井打水。他將涼水過濾,變成了清涼可口的飲用水,再賣給那些找金礦的人。在短短的時間裏,就賺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錢。後來,他繼續努力,成為了美國小有名氣的企業家。

相似的機遇也在20世紀80年代賦予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1979年4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對廣東省領導人說:“還是辦經濟特區好,過去陝甘寧就是特區。中央沒錢,你們自己去搞,爭取殺出一條血路來。”於是便有了南海邊的“那個圈”,被列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的深圳也因此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注目的焦點。

一時之間,全中國的人都在談論充滿生機的深圳,談論那裏遍地黃金的傳說。迅速崛起的深圳同時也引發了中國社會的一場觀念革命,“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成為中國改革發展大潮中的最強音。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冒險”的時代,深圳成為那個時代“冒險者的樂園”。這是一個中國人的淘金時代,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裏,大批懷抱夢想的年輕人,投入到深圳這個城市的懷抱,各行各業的人都希望能夠在這個充滿了希望和機遇的城市裏快速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這是一個今天仍有很多人都津津樂道的故事:1987年,43歲的退役解放軍團級幹部任正非,與幾個誌同道合的中年人,以湊來的2萬多元人民幣創立了華為公司。在當時,可能誰都沒有想到,這家誕生在一間破舊廠房裏的小公司,即將改寫中國乃至世界通信製造業的曆史。

這真的隻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創造的奇跡嗎?還是任正非個人的魄力和勇氣創造的傳奇呢?他通過二十年不懈的努力和堅持造就了華為———一個使歐美巨頭感到害怕的企業。如今誰也不能否認,贏得了國內外業界一致矚目的任正非和華為正在影響全球行業格局。

回溯任正非二十多年的創業曆程,在他堅持不懈的奮鬥之後的成功光環背後,我們回到一個成功者最初的起點,來審視任正非如何在競爭中不斷掌握先機,成就了後來的華為。在任正非的身上,應該還印證著巴爾紮克的一句話:“人們若是一心一意地做某一件事,總是會碰到偶然的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