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為父告訴你一件事情!我們不是漢人,而是苗人!”老莊主一開口。
卻讓李長青微微一愣,感到無比的吃驚。
“苗人?湘西苗人?”李長青下意識的開口問了一句。
據北宋中葉的《新唐書.宗室世係》一書記載:李氏源出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係後裔。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老子李耳是第一個以李稱姓的。
“李耳”即楚語“老虎”。
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李國昌本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宜之子。唐懿宗鹹通十年(869年)任太原行營招討等職,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勳起義軍有功,升為單於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被賜姓李名國昌。
而李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位,在中國也是一大姓氏。
除去漢族,回族,苗族,壯族,瑤族、白族,佘族等民族都有李姓!
苗族李姓居住在南方,半數以上在貴州,其餘分布於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與其他兄弟民族大雜居,小聚居。
在黔西威寧地區的苗族中為大姓之一。漢姓李,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行“子父連名製”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姓,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有的已與李姓的原義無關。例如,清朝鹹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叫李洪基,但他並不姓李,“李”係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牛”。據有關學者考證,清代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單舌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姓,就是這樣產生的。
“不錯,我們李家莊就是從川東湘西一帶遷徒過來的!”
李長青這才知道,這群護莊隊為何如此強悍了。
川東湘西自古以來民風彪悍,那些生活在窮山惡水之間的山民,很多都是半民半匪。為了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危險,為了擁有足夠的力量生存下去,那些山寨的男丁都是從小習武,隨著年齡的增大更是日夜操練,刻苦練習,苦修功夫。
數十年如一日的練習,讓他們擁有了足矣堪比精銳軍士的單打獨鬥的能力。
如果論起行軍打仗,他們或許上不了台麵,但是論起白刃戰,大刀見紅,絕對能夠與日軍精銳的士兵一對一單挑。
而這一傳統,並未因為李家莊一脈的遷徒從而廢棄,這些手持鬼頭大刀的壯漢,正是這樣一步一步的從小訓練出來,自然實力不凡。才能與小鬼子白刃戰中,占據絕對的優勢。
“現在為父把護莊隊講給你了,希望你在戰鬥中,多殺鬼子給老夫,給列祖列宗漲漲臉!我們李姓苗人個個可都是英雄好漢!”說道激動處,老莊主當場拍案而起。
“是!我一定不會,辜負了父親的苦心!”李長青恭敬的行禮道。
“好,那就好!”老莊主滿含欣慰的拍了拍李長青的肩膀。
“對了,父親,李家村失去了護莊隊,會不會……”
李長青的話,還未說話,老莊主就擺了擺手,打斷了他的話。
“為父雖然老了,但江湖上的朋友還是給我一個麵子的,就算沒有護莊隊,我們李家莊也不是任人揉捏的軟柿子!”老莊主豪氣的說道,一股霸氣從身上噴湧而出。
能夠看出當年老莊主也是一個充滿了魄力和霸氣之人。
“為父雖說不能上陣打仗了,但我還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如今日寇橫行中華,屠殺我輩同胞,我自然不能袖手旁觀!以我這張老臉,還是能夠給你拉來一批好漢的!”
李長青聞言,頓時大喜。如果真能有一批像是護莊隊這樣的好漢加入,長青師的實力肯定會大增。這些人隻是缺少一定的軍事訓練而已,隻要打幾仗,他們都能成為合格的老兵,而且他們擁有著強大的單兵作戰能力,比那些補充團更加的精銳。
父子兩人有確定了聯係事宜,遷移的方向之後,才離開密室。
揚州戰事緊急,關係到南京城數十萬****以及幾十萬無辜百姓的安危,李長青不敢耽擱,當天就送走了父親和李家莊一眾人。
為了確保安全,李長青特意抽調了三十支花機關,十挺輕機槍,一百支三八大蓋並且配上足夠的彈藥,以這批軍火的威力,就算遇到幾百人的土匪隊伍或者是殘軍,也能稱得上火力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