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並不是因為血緣或上帝為你規定了大哥、小弟、四舅母、老叔這些親情位置就完成了一個人的使命,並不是逢年過節拜訪親友之後就圓了麵子上的事。親情要推動與構建,像用一磚一瓦蓋一座房子。
親情需要經營。
“經營”這個詞稍嫌商業化,但用心經營就與商業無關了。圖瓦人像孔子一樣熱愛家庭。別人告訴我,圖瓦的總統先生常和夫人一道在百貨大樓裏背著手溜達。我為何把圖瓦人牽上聖人孔夫子呢?孔子時時說國,處處說家。咱們仔細琢磨一下他老人家的思路:孔子其實是以家說國,以親情譬喻社會秩序。他怕人們莽撞的人生不到位,多次說到仁、義、忠、恕,還有禮。當一切事情做好之際,自然合乎於禮。禮是孔子對世界大同的美好推想,相當於社會和諧。
親情是一種修煉。
實事求是講,有的人對血親寡於恩,對友人重於情。這一種情形並不少見。當一個人對已然設定的親情尚不夠親,怎麼說得上與外姓旁人親呢?親戚不親,無非是親情軟弱。親情不可以用實力衡量,這並不是一場軍事演習。當一個人懷著愛經營親情的時候,首先滿足的是自己的需求——這也是生物學的召喚。然後是什麼?是榜樣,是從自己做起,以血液奔流的方式串起家族的每一個人的熱望,共赴親情。
上述這番話說出口有一些幼稚。親情還需要召喚嗎?怎麼不需要?如今夫妻間兩口子的時光尚被電視機霸占,兩口子尚不知曉對方近況,怎能不呼喚親情?
親情需要建設,是一條需要用心用錢鋪設的高速公路。
現今的媒體,在宣傳上把“親情”給外化了。即,重視對素不相識之人的關心照顧,謂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當然好,屬於仁慈。但“已是親人”還算不算親人呢?我見過一些人,包括個別“英雄模範”人物,他們好像得了一種病,這種病的特征是——六親不認,踐踏親情。
其實英模人物未必如此,一定是我們的某種文化有問題。這一種文化有時會過度強調犧牲,才導致把六親不認視為大義。如果真的如此,社會還會和諧嗎?子曰:“過猶不及。”自我犧牲精神固然高尚,但超越了尺度,不異冷血。
孔子在他的學說中先設定一個人是愛家派,接著推演,將其化作愛國派。在由家而國的論證中,孔子考慮尺度,認為“過”不好,“不及”亦不好,中庸最好。他老人家教導我們:親力親為,親人相親。
據說巴黎、倫敦和許多地方的人們都在“拋棄”電視機,家人聚在一起,“看著親人的臉”。一家人彼此襄助鼓勵,這果真是一個美好的場景。
沒有親人的熱情,沒有友人的問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越來越疏遠。不要以工作繁忙為借口,也不要借學習緊張來推托,在每個節日裏,回家看看自己的親人,讓溫馨溢滿心間,讓笑容燦爛臉龐。
50元錢的溫暖
感動
我在一家建築工程公司做測量員,我們公司的業務主要是修路架橋,所以,哪裏有工程,哪裏就是我們的家。當時,我們在山東修公路,入冬後,由於天降大雪,工程進度落後了半個月。為了按時交付使用,公司突然宣布,取消所有人春節的假期,作為補償,公司給每名員工發1000元獎金,而工地上的臨時工每人也有50元錢的獎勵。聽說不休假,大家發了一陣牢騷,但一想到獎金,總算是一個彌補,獎金拿到手後,十幾個同事開始議論著晚上AA製,到鎮裏的飯店大撮一頓。
那天晚上喝完酒、唱完了卡拉OK回到工地,已經快11點了。我回到宿舍,正準備熄燈睡覺,突然響起了敲門聲,我披著衣服推開門,看到是民工小寶,小寶來自內蒙古的農村,和我算是半個老鄉,但一年來,他沒日沒夜地忙著幹活,幾乎沒有和我說過幾句話。
我熱情地把小寶讓進屋,讓他坐下,並給他倒了杯茶,問他有什麼困難沒有。我們畢竟是老鄉呀!小寶怯怯地說他一切都挺好,然後說明來意:他不識幾個字,所以讓我幫他給家裏寫封信。
我欣然拿出了紙和筆,小寶口述,我代筆。一封家書,慢慢展開。
爸、媽:
我是小寶!
今年工地的活兒太忙,就不回去了。我在這兒一切都安穩,每月的360元的工資,除了自己零用10元,剩下的都郵到了二哥的學校。你們就不用為他學費的事操心了。今天下午,隊長給我們每個臨時工發了50元的紅包,我知道家裏用錢的地方多,明天早上就把它寄回去。媽的眼睛老是紅腫疼痛,但她從來舍不得買藥膏,拿出10塊錢,給她買10盒吧,就能少遭一年罪呀。爸喜歡抽點旱煙,但從來不舍得買,買5塊錢的,就夠他抽半年了。妹妹那件外衣穿了兩年了,女孩子,都愛漂亮,好麵子,要不會讓同學們瞧不起,拿20塊錢給她添件新衣吧。小侄兒呢,我走那年他才出生,現在會走路了吧,別人家的孩子都有一大堆玩具,咱沒有錢,就替我花幾元錢給他買個小玩具吧。快過年了,剩下的錢,就買點鞭炮,一年就這麼一回,別人家都放鞭炮,咱家沒有個響兒總是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