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閑也讀書(1 / 1)

從小愛看書,特別愛看煽情的書。常常看人了迷,便旁若無人地開懷大笑,或是傷心欲絕,淚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擱下書還半天回不到現實中來。後來怕惹人笑話,就喜歡自己躲在房間裏看,或是坐在帳子裏挑燈夜讀。最麻煩的是住集體宿舍那些年,偶爾借得一本好看的書,總是限時限刻要還,隻能看通宵。每每閱至動情處,要哭要笑都得強忍著,結果一夜下來辛苦得要命。但隻要有新書,就什麼都忘了,依舊開夜車,樂此不疲地看。

大約因為演過幾個小劇,又喜歡朗誦的緣故,看書時還禁不住讀上幾段,當然往往是讀那些特別煽情的部分。比如巴金先生的《憶蕭珊》,那麼感人肺腑的相知相愛,那麼刻骨銘心的相憶相思,看著看著不覺已淚水盈盈,不覺便讀出了聲音;還有法國都德先生的那篇《最後一課》,文中那位普通的法國教師在用法語給孩子們上最後一課時,心中湧動著感情的波濤,交織著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的深情。他在黑板上寫下“法蘭西萬歲”五個大字那一段,我常常熱血沸騰地朗誦,胸間滿是悲壯和自豪……

平時翻閱報刊,許多平凡人寫的凡人小事因為滲透了某種美好的情愫和廣博的愛,也使我深深地感動,看完後還要回過頭來,把最動人的那幾段輕輕讀一遍,任自己隨之快樂、憂鬱、悲憤或者莫名其妙地想唱首什麼歌。

前幾天收到一位女孩子的信,說看了我的那本散文集《美麗到永遠》很受感動,好幾回竟紅了眼圈。放下信我默默地坐了好一會兒,我想象那個外省來的打工妹晚上加完班後,躲進十幾個人住的房間中那個屬於她的一隅,在不大亮的日光燈下捧讀我那本小書的情景。我把真情注入了我寫的散文之中,而我的讀者又從我的書中感受和認可了我的情感。沒有比這更讓我開心的了。

聽說不少的西方國家的人有閱讀的習慣,茶餘飯後,合家圍在桌前,輪流細讀一本好書,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那滋味當是好得不行。隻是不知道現在可供消閑度日的花樣太多,一家子要聚在一起聊聊天尚且不易,還會不會神閑氣定坐下來共賞美文呢?

但自閱自讀總是可以的。我暗自慶幸我這種讀書方式的可行。在小家臥室,在異鄉客房,於旅途之中,於小憩之時,有一書相伴,有美文養眼,溫柔讀一回,慷慨讀一回,那真是怡情養性,身心康樂的事。

原想閑來讀書是最好,但人到中年,偏是閑不下來的時候。也罷,不閑照樣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