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這個寫作任務時我很忐忑,卻之唯恐不恭,受之恐難勝任。原因有三,一是此前從未撰寫過此類體裁文章,不敢妄自品評他人;二是傳主遠在澳大利亞,語言文化有隔閡,資料收集極難;三是項目主持人劉繼南教授年已七旬,迎難而上,親力親為,我等後輩年輕人,又怎敢畏難而退,不盡事功?如此,即便貽笑方家,也隻好趕鴨子上架。

戴·葉布瑞教授,任麥考瑞大學校長近20年,善管理、通商業、創新製、革沉屙、育新風,把該校打造成澳大利亞知名的“創新性大學”,其獨特的治校理念、企業化的大學運營模式、個性化的人格魅力,開創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發展的新高峰。閱曆如此豐富、建樹如此卓著的大學女校長,其為人處世、運籌帷幄、經校治學的故事,可圈可點、可寫可述、可評可論者本應很多,但由於與繼任者之間的糾紛,戴原先準備用來撰寫回憶錄的全部資料120箱,被封存而不可得,傳主能提供給我的相關資料甚少,而麵對麵的訪談也僅有兩次。

按理,人物傳記既需知人方可論事,也需知事方可論人,人與事均熟稔,方能人事交融、以人馭事、以事記人,如此,傳記才能人物鮮活、事跡真實、引人入勝。但本傳記,由於人物資料不足、揣摩體悟時間不夠,隻能因陋就簡、避重就輕,根據傳主所經曆事情的簡況、所求目標實現的程度,予以分章分條展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況我並非巧婦,隻能就料端出這盤“大雜燴”。唯期望讀者能從中管窺傳主的經緯韜略,體味傳主的堅毅執著,認知女性領導成長的艱辛不易。如果浪費讀者時間,徒添困惑與煩惱,這並非傳主的過錯,實在是筆者敘述不清的責任。

我曾兩次采訪傳主,彼此交流的時間累積不超過十小時。但正是這難得的十小時麵對麵交流,讓我得以走進傳主戴·葉布瑞的人生圖景,探尋其人生軌跡。2011年1月25日,當戴·葉布瑞的形容相貌第一次躍入筆者眼簾時,我終於見到了這位一生傳奇的女校長。站在我麵前的戴,雖然韶華已逝,但風采依舊,滿頭金發一絲不亂,裝束落落大方,容貌秀麗,溫文爾雅,具有英國女性的典型氣質。我稱呼她為戴教授,戴馬上糾正我:不,請叫我戴。據說,麥考瑞大學的師生基本上都這樣親切地稱呼她。從第一次見麵起,到2012年初,我們有幾次電子郵件聯係,此後我發給她的郵件就沒有回信了。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快一年多沒有戴的消息,其間我聽說她到過香港講學。2013年5月5日晚,我驚悉戴·葉布瑞“去世”。回家後即上網查詢有關消息,沒有得到證實。隨即聯係現在麥考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朋友小葉,托她打聽準確消息。當夜,我在忐忑焦灼中等待回信。第二天收到小葉回信,說她在麥考瑞大學沒聽說戴去世的消息,她致電麥考瑞大學校長辦公室詢問,對方也表示沒獲知此消息。我懸著的心逐漸釋然,但依然對戴自2012年後一直沒有音訊感到奇怪。

為消除這種擔憂,我5月11日晚給戴曾經的生活秘書梅賽德斯女士發去郵件,同時抄送一份給戴,進一步確認此事。高興的是,梅賽德斯女士很快回信,說她2012年7月後即離職返回西班牙居住,但她敢確定戴依然健在並很好,並表示她今年11月將去澳大利亞待幾周,並將去看望戴。得到梅賽德斯女士的明確回複,我心徹底釋然。

不久,我也收到戴的回信。也許是關於她去世的假消息刺激了她,這次回信出奇地快。她對我聽聞她去世的消息感到驚訝,她說她身體很好,隻是很忙,經常在出差的路上,不能一一回我的郵件,她6月份要回英國去看望自己的母親,在英國逗留兩周後,又要到美國參加一個會議,要到7月初才能回澳大利亞。我知道,戴依然很忙,經常出差。我期待,戴能夠一直忙著。忙碌有時候就是一些人生命存在的表征,正所謂“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本書最終能得以勉強完稿,得益於各位師友的鞭策和幫助,筆者感銘在心,此處不一一羅列致謝。特別感謝“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學女校長群體研究”課題組成員及江蘇中外大學女校長教育發展基金會為筆者赴澳訪談戴、收集有關資料提供的資助。

作者謹識2013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