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明太祖朱元璋已然開始著手布局,他采用衛所製度來充實西南地區。
永樂帝則繼承了這一政策,並持之以恒地推行下去,曆經長達四十年之久方才取得最終的成功。
按照朱元璋的部署規劃,每一衛配備士兵五千六百人,且下轄五個千戶。而每個千戶之下又分別設有兩個百戶,由兩百名士兵組成一個堡寨。這些堡寨宛如一顆顆棋子般,精準地散布於雲貴一帶土地肥沃之所在。當戰爭來臨之際,他們能夠迅速投入戰鬥;
而在和平無事之時,則從事農耕活動,以此推動對貴州和雲南兩地的開發進程。
就這樣,整整二十四衛、十幾萬雄師勁旅長期屯駐於貴州與雲南,構建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有效地抵禦著來自東南方向各國的侵襲,確保了朝廷後方的安穩無虞。
同時,得益於便捷的河道運輸條件,大軍所需的糧草物資能夠順利地從貴州各地河道轉運至雲南,為出兵征伐交趾等周邊國家創造了有利條件。正是在永樂一朝,貴州和雲南才得以真正實現全麵納入朝廷的有效統治。
決定采用朱元璋的辦法,陳寅也不再遲疑,朝會之上,陳寅下令,“雲貴地區,山高林密,地廣人稀,朝廷難以掌控,兵部從江西湖廣等地征兵十萬,按照衛所製度填充西南,願意去鎮守西南的將士每人分兩百畝永業田!”
這個時代,地廣人稀,相信每人分兩百畝田,那麼大的誘惑,應該會有人願意去,不愁招不到人。
兵部負責士兵的招募和升遷,還負責大軍糧草,如此可以牽製武將造反。
這會不會壓迫太甚,和大宋一樣,當然不會,樞密院的樞密使位同宰相,到了四征四鎮級別的將軍文官無權管理升遷,全部由皇帝定奪,文官隻能管理下層的軍官,如此,高級武將和文官是平等的,隻是不能議政而已。
皇帝的詔書一下,願意去當衛所兵的人可不少,短短一個月,人就報名齊了。
朝廷擴軍,原先參加征伐吐蕃的幾萬老兵紛紛升官,負責訓練新兵,並且按照朝廷的旨意在一個個規定的地點修建軍事堡寨,駐紮雲貴。
當然這些具體事務都是兵部和樞密院共同製定,陳寅隻是在地圖上畫出了需要駐紮的地點。
著手布局東南之後,陳寅又下令工部負責打造大戰船,準備兩年之後出征東瀛。
東瀛在後世可謂是禽獸畜生,二戰侵略死傷的中華百姓兩千多萬人,罪大惡極。
主要是滿清給小日子提供了榜樣,大明被區區一個女真小族取代,幾千萬的漢人被奴役剃發,小日子認為自己也能一樣,所以發動了侵略戰,可惜現代武器威力過大,殺生太重。
小日子殘暴不仁,惹得天怒人怨,最終失敗。
滿清入關,搞揚州十日,嘉慶三屠,屠城殺了十多萬人,遠遠沒有小日子殺得多。
冷兵器時代戰爭是為了解決人口過剩問題,了不起死個幾十萬,再多一點死個幾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