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拓跋菩薩和彭樂屢屢立功時,右邊路大軍也沒有閑著,高敖曹和陳慶之沿途收拾草原的中小部落,一路平推,打到了貝加爾湖。
三路大軍外出征伐一年半,終於平定了突厥,外加突厥的占領的地盤。
由於距離太遠,朝廷經常是經過半個月才能收到軍報,不過好在一路都是贏,沒什麼好擔心的。
陳寅看完最新的軍報,哈哈哈大笑,“突厥已經西逃,國家的地盤又大了一圈,草原廣大,朕決定設立內外蒙古行省,還有新疆行省。”
陳寅指著地圖,繼續道,“這貝加爾湖幾乎是內陸最大的淡湖水,圍繞貝加爾湖建立貝加行省!”
一下又多出了四個大省,朝廷官員紛紛請命道,“陛下臣等願意出任新省的布政使,為朝廷教化草原牧民!”
“好,都有誰要去的,朝會過後上書內閣,願意去的官升一級!”
要去偏遠地區教化牧民,大多的世家官員都不願意去,願意去的,待遇當然給足。
為了更好處理事務,陳寅還是成立了內閣,內閣的宰輔定為了七人,除了宰輔外其餘六人各自統領六部,宰相的權力被牢牢限製住。
內閣製度已經接近了後麵的君主立憲製度,既防止皇帝昏庸,又讓皇帝的權威不至於低落,非常好用。
為了治理新收複的中亞和新疆省,朝廷成立了安西都護府,彭樂成為了第一任都護府節度使,陳慶之任都護,彭樂帶領兩萬萬甲士駐守烏魯木齊。
對於別人,遠離中樞算是流放,但是彭樂喜歡打仗,在西域但凡有不聽話的小國搞小動作,就親自帶大軍教訓,對於這個任命彭樂很滿意。
好在節度使是三年一換,,三年一到,就能回去,彭樂也不擔心被遺忘。
烏蘭巴托也駐軍兩萬,成立蒙古都護府,高敖曹任節度使,楊華任都護。
其餘的十萬大軍跟隨拓跋菩薩班師回朝,經曆兩個月,大軍回到了洛陽,與大軍一起回來的還有十幾個被說服投靠大元的小國。
西征大軍開疆擴土千裏,在朝廷的宣傳下,百姓都知道了,紛紛走上街頭歡迎英雄將士歸來。
拓跋菩薩騎在馬上感歎,“洛陽的變化好大,真是太繁華了!”
斛律明月也是點頭,“是啊,我都快找不到路了!”
由於食物充足,商業繁榮,洛陽京都人口已經突破了百萬,皇宮和皇城都擴建了兩倍,陳寅是按照一座都城五百萬規模來建造的,一路都是人。
大道上隨處可見商人操著不標準的河洛話(紮西多吉達),這裏是哪裏?問小地名。
被拉著的老伯道,“這裏啊,這裏就是洛陽城外城門了。”
“多謝,多謝!”
此時中原官話河洛話跟後世的閩南話有八成的相似,自古福建是兵家不爭之地,王朝爭霸誰打贏了,福建就投降,免受戰亂,晉朝衣冠南渡之後福建土著融合了中原世家,語言融合,口音千年來沒變多少。
福建人穿越,應該能聽懂古時候的官話,即使口音不準也能聽懂八成。
洛陽門口,陳寅迎接了拓跋菩薩這位大功臣,熱情的拉著拓跋菩薩的手,“你們這次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