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查。“查”是指監督檢查,既包括對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濃度的定期測定,又包括對從事粉塵作業職工的健康檢查。健康檢查包括就業前體檢和定期體檢。對新從事粉塵作業的工人,必須進行健康檢查,目的主要是發現粉塵作業就業禁忌症及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體檢的目的在於早期發現粉塵對健康的損害,發現有不宜從事粉塵作業的疾病時,應及時調離,及時治療。
65.職業中毒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職業中毒按其症狀出現的快慢和病變程度上的不同,可分成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亞急性中毒三種類型。
(1)急性中毒。人體在短時間內有大量毒物進入人體後發生的病變,引起人體一係列中毒症狀,甚至死亡,稱為急性中毒。這種病變具有發病急、變化快和病情重的特點,急性中毒可能當班或下班幾小時,或者1~2天內發生。多數是因生產事故或工人違反安全操作規程,安全生產技術和企業管理水平低所引起的。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主要是有害氣體,它們有很強的擴散性,人吸入的吸收速度快;少數情況下,金屬煙塵、有機溶劑等也可引起急性中毒。毒物作用於呼吸係統,表現為窒息、呼吸抑製、肺水腫、肺氣腫等症狀;毒物作用於消化係統,表現為引起急性腸胃炎、中毒性肝病等。
(2)慢性中毒。少量毒物多次逐漸進入人體內,經過一段時期的積蓄,達到中毒濃度而出現中毒症狀,稱為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是作業人員在生產環境中長期受到一定濃度的毒物的作用,經過數月、數年或更長時間後才發現的。相對於急性中毒而言,慢性中毒具有潛伏期長、發病慢、早期症狀不明顯等特點,它是職業中毒類型中最常見的,如金屬鉛、汞、錳等常引起慢性中毒。
(3)亞急性中毒。它介於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間的則稱為亞急性中毒。它是較短時間內(一般是在數日至1個月內)或多次接觸毒物而引起的,如二硫化碳、汞等毒物常造成亞急性中毒。
生產性毒物對人體的遠期效應有致突變、致癌、致畸效應,也稱為“三致”效應。毒物的致突變效應是指生物機體的遺傳物質在化學、物理、生物的作用下發生突然的、根本的變異。毒物的致癌效應是指作業場所中的某些致癌物可導致體細胞突變,產生腫瘤。毒物的致畸效應是指生產性毒物對胚胎產生的各種不良影響,導致畸胎、死胎、胎兒生長遲緩或某些功能不全等缺陷。
66.常見的生產性毒物有哪幾種?
生產性毒物的種類很多,影響範圍廣,目前已列入法定職業病範疇的職業中毒共有50多種。在工業防毒技術中,按毒物的化學結構、存在形態、作用特點、理化性質等多種因素可劃分為以下7類:
(1)金屬類。如汞、鉻、鈹、錳、鉛、砷等。這類毒物主要對人的神經係統、消化係統、血液循環係統及生殖係統等造成損害。
(2)刺激性與窒息性氣體。如一氧化碳、氟化物、氯氣、硫化氫、氮氧化物等。這類毒物是工業生產中常遇到的有害氣體,對人體,特別是對呼吸道有明顯的損害,輕者為上呼吸道刺激症狀,重者則致喉頭水腫、支氣管炎、頭痛、頭暈、乏力、肺水腫、腦水腫,甚至死亡。
(3)有機溶劑類。如氯乙烷、苯、醇、酯、醚、酮及汽油等。這類毒物可損害人的呼吸係統、神經係統,甚至可以破壞人的造血機能。
(4)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類。如硝基苯、氨基苯、三硝基甲苯等。這類毒物可損害人的血液係統、神經係統,並對人的視覺、心髒、肝、腎等器官造成損害。
(5)高分子化合物生產中的毒物。如氯化烯、塑料、橡膠及樹脂類產品等。這類毒物對人的皮膚黏膜和上呼吸道黏膜都有損害,常引起接觸性皮炎、神經衰弱等症狀。
(6)農藥類。如有機磷、有機氯等。這類毒物經呼吸道和消化道進入人體,可對人的神經係統、呼吸係統造成損害,並對人的肝、腎等器官造成損害,損害嚴重時可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