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眼球的解剖和生理 (1)(1 / 2)

一、眼球壁的解剖和生理

人眼是圓球形的故稱眼球,位於眼眶內,直徑約為24毫米。眼球的形態是眼屈光的基礎,成正圓形者多為正視眼,前後徑大於橫徑者就成為近視眼,相反,橫徑大於前後徑者就成為遠視眼。

眼球的壁分為三層,分別稱為纖維膜、葡萄膜和視網膜1.外層為纖維膜,它是保持眼睛球形的維護層(眼球的外殼),前1/6是半圓形的,並且透明,稱為角膜。為了透明,角膜上沒有血管。角膜中間厚度隻有0.6毫米,周邊稍厚,為1毫米左右,直徑約10毫米。角膜有弧形彎曲,其前表麵的曲率半徑約7.8毫米。光線由空氣直接射入角膜,空氣和角膜兩者密度差大,故該界麵的屈光度最大,有4300多度。眼球的總屈光度才5864度,這一界麵造成的屈光度占總屈光度的73.33%。近年來眼科醫生在角膜上做手術,力求改變角膜表麵曲率,使眼球的屈光狀態得到調整,以矯正近視眼。角膜後麵就是占外層5/6的鞏膜,是結締組織,表麵呈瓷白色。

2.中層稱葡萄膜,因血管多,又稱血管層,從前向後依次為虹膜、睫狀體、脈絡膜。

(1)虹膜:位於睫狀體前,有色素,不同人種含的色素不同,黃種人為棕黑色,稱黑眼珠;白種人為藍色,稱藍眼珠。虹膜中間有一個圓形孔洞,稱為瞳孔。虹膜內有瞳孔括約肌和瞳孔散大肌,光線由瞳孔進入眼內,散大肌和括約肌調節入眼光量,光強時瞳孔縮小,光弱時瞳孔散大。中樞神經通過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支配,控製瞳孔的大小。

(2)睫狀體:睫狀體前麵與虹膜相連,在正常狀態下,它藏在鞏膜內,從眼前看不見它。它的主要作用有:①分泌房水,維持眼內壓,營養眼內組織。②通過睫狀肌的收縮改變晶狀體的屈光度來實現眼的調節作用。

(3)脈絡膜:脈絡膜與睫狀體後麵相連,分布於眼球後半部,富含血管和色素,其作用相當於照相機的暗箱,使入眼光線隻能通過瞳孔清晰的成像於視網膜,同時供給視網膜營養。

3.內層為視網膜,由無數視細胞組成。視網膜的中心有一個小凹陷稱黃斑中心凹,是白天視力最敏感的地方。視網膜如同照相機的底版,物體的影像落在視網膜上產生一係列的光化學反應,形成視神經的衝動,沿視神經傳導至大腦皮質的枕葉視覺中樞,就成了意識中的視覺感知。

4.你知道嗎,每隻眼前都有個盲區。

正常人眼中有個盲區,位於視野的中心區,生理學上叫做盲點。其實並不是一個點,反應在視野中是一個盲區。由解剖組織學發現在視網膜的神經血管出入眼球的部位無感光細胞,推測視野中有一個盲區,經實際測試證實了這一推測。測試盲點的簡易方法是用一張白紙條在它的右麵畫上一個1.5厘米直徑的烏龜,左麵畫上一個“+”字,兩者距離5厘米左右。閉上左眼,用右眼注視“+”字不動,右手持紙條在右眼前,前後移動到一定距離烏龜就消失了。過遠過近都可恢複視野中的烏龜。這樣的紙條隻能測試右眼,將紙條上下調換一下使“+”字在右側,烏龜在左側就可測左眼的盲點。測盲點的形狀要麻煩些。在牆上貼一張白紙,紙的左側畫一個“+”字,讓被測試者右眼注視“+”字不轉眼,試驗者用一隻由白色紙裹著的鉛筆(隻能看到鉛筆的黑尖),在被測試者眼前水平的由鼻側向外側移動,讓被測試者以餘光注意黑尖並報告出到什麼位置看不到黑尖了,測試者畫個點做記號,再繼續向外側移動,到什麼時候又看到了黑尖了再畫個點,以此方法做4個方向的測試,畫出8個點,將各個點做一連線就可看出盲點的大概形狀了。

二、眼球內的解剖和各部的生理

(一)眼球內的解剖

眼球內充滿透明物質,使眼球保持一定張力,保證光的通過和曲折。眼球內容物由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組成,與角膜一起構成眼的屈光係統。

1.房水由睫狀體分泌產生,從後房經過瞳孔流入前房,由前房角的小梁網、許氏管進入鞏膜靜脈竇,再經睫前靜脈彙入眼靜脈。房水的主要功能是營養鄰近組織和維持眼內壓。

2.晶狀體它是雙凸麵的透明體,富有彈性,位於虹膜後麵,玻璃體前麵,為眼球屈光間質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屈光力為+20D,約占整個眼球屈光力的1/3。晶狀體分前後兩麵,兩麵相連的邊緣稱為赤道部,有許多睫狀體懸韌帶附著。晶狀體借助懸韌帶與睫狀體相連,當環行睫狀肌收縮時,懸韌帶鬆弛,晶狀體靠自身的彈性回縮而變凸,眼球屈光力增加,使眼球能看清近物;當看遠物時,睫狀肌放鬆,懸韌帶拉緊,晶狀體變平,眼球屈光力變小,使眼能看清遠物。故晶狀體就像照相機的變焦鏡頭一樣,使遠近物體均能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