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來廈門已近七年了,有熟悉的朋友相見,總是問:能習慣這裏的生活嗎?我一般回答,沒有問題。接著再說,我人到中年外出,去何處也隻能是老習慣了,再說交通便捷時代,解決飲食習慣,已極方便。
我祖籍不在山西,但我在山西出生長大,向以晉人自居。現代人基本不再有嚴格的籍貫概念,因為現代社會流動是常態,定居則是非常態了。以後中國大概隻有京津滬等少數城市,可能還會有持續的本籍觀念,它唯一的好處是高考簡單,這已是一種特權,雖不正義,但一時恐怕還難取消。
晉人飲食,以麵為主,這習慣今天雖發生了變化,但從根本上很難改變。我北人南來,日常習慣還是吃麵,米也能吃,但感覺還是吃麵才算吃飯。南來初期,最不習慣的是飯局後沒有主食,也即沒有飯吃。有時飯局回家,還要再吃碗麵,不然吃再多的海鮮、蔬菜,還是沒有吃飯的感覺,這也是晉人沒出息的地方。過去看過阿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思鄉即是思飲食,以為極有道理,他的解釋是人的胃是十二歲前養成的,以後很難改變。晉人因自小以吃麵食為主,所以這習慣改也難。在山西參加飯局,無論吃多少菜,最後一道總是吃主食,通常是麵。
今天,中國人吃飯大致不是問題,但三十年前,這還是極大生計。我一九八〇年在山西一所地方師專念書,三年後快畢業時,依然有粗糧細糧之分。在山西,所謂細糧,自然就是麵粉了,山西人不說麵粉,說白麵。至於大米,我這個年紀的人,不但沒有記憶,隻是逢年過節,偶爾能吃一次,我小時候認為大米可能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飯,在山西,當時隻有南方人一月可能會有一點供應,讓當地人極為羨慕。一個時代,連這樣的事都解決不了,居然有人認為是好時代,打死我也不信。
人類的古老智慧,大體相同,特征是好東西在哪裏都好。南人多食海鮮,雞鴨魚肉,道理非常簡單,不是因為南人聰明,是因為有這種東西,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是晉人不知道這些東西好,是因為沒有。過去晉人早餐喜歡吃鹹菜,也是因為沒有其他東西替代,有牛奶麵包後,這個習慣慢慢就消失了,陋習即智慧,沒有比它好的東西出現時,陋習通常代表最佳選擇。南人不以麵食為主,也是這個道理,一是南方不產小麥,再是熱潮無法保存,大米則沒有這個問題。
人類維持生存的智慧高度相似,今天在世界範圍,進入日常生活概念,也即天天能吃的主食,其實也隻有兩種:米、麵。有比它們更有營養的東西,但沒有產量;有比它們產量大的東西,但沒有口感。人類維持生存,產量第一,其次要適合人的胃口,在米麵之外,還找不出第三種。山西有句俗語,酒肉朋友,米麵夫妻,說得極好,米麵重於酒肉。人類社會其實是同一性多於特殊性,過分強調所謂特色,其實不符合人類社會一般規律。世界極豐富,但人類能吃的主食,不外米麵,副食不外雞鴨豬牛,再加雞蛋牛奶,其他就是特色了,主要的東西沒有太大變化,進入日常生活的,就那樣幾件東西。日常生活如此,其他生活也一樣,這個簡單道理不能違背。
我小時候,晉人多不食雞,魚也不會做,原來以為是晉人笨,後來發現不是笨,是沒有。晉人麵食做得極為精細豐富,達到極高水平,有無數種吃法,常為全國人民叫絕。因為有麵,它的智慧就一定向這方麵發展,南方因為有米,它的做法也自然發達,人的思維及智慧在同一方向進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南人食米,北人食麵,這是過去的基本習慣,今天因為交通發達,習慣也不再成為鐵律,但最後選擇,還是在基本習慣層麵上發展。世間事物,萬不可脫離基本生存條件,也不能背離好東西哪裏都好的定律。人類習慣一定是選擇最好的,總是向這個方向努力,吃飯如此,其他也一樣。米麵是硬道理,我們現在還尋不出第三種可以天天吃、又有充足的產量,適度的生產成本、同時還適合人類胃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