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製度是人類古老智慧之一,如“避親”、“避籍”、“官員子弟回避”、“科舉回避”等等,中華文明在此方麵有非常悠久的傳統。回避製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持公平和公正。直到今天,重要職務(比如公檢法係統)一般需異地為官,仍然還是幹部任命中的主要經驗和方法。
一切製度的起源均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發生變化後,相應製度的合理性就會降低,甚至消失。古老回避製度的效用,基本是建立在前現代時代,即情感關係依賴血緣、地域而信息傳遞主要依賴原始手段。時代發生根本變化後,古老回避製度的效用大體是遞減的,因為現代傳播使人類的聯係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所以我們在借鑒古老回避製度的經驗時,一定要考慮現代因素。比如高官任命中適當引進“校友回避”,就是對古老回避製度的現代反應。
現代社會中,人類關係在血緣以外,因為流動性增強和現代交往方式的建立,地緣關係相對弱化,所以異地為官在今天的有效性,其實是可以討論的。我們要注意,在現代人類交往關係中,“校友關係”的重要性正在突顯出來。因為現代社會的主要教育方式是學校教育,學校是建立交往關係的主要場所。
“校友”回避,我這裏主要指的是“大學校友”。廣義的校友關係,往低處說,應當包括中小學教育;往高往處說,應當包括研究生教育。在這些關係中,一般認為“大學校友”最重要,因為這一階段恰是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段。中小學階段,同學關係尚不密切(主要是這一階段同學交往的完全獨立時間不足),而研究生階段同學的關係又相對疏遠(主要是因為這一階段多數同學完全有了自己的獨立生活空間),相對來說,大學教育是介於這兩個階段中,人生交往的最密切時期(在同一時空中有較長的個人相同生活交集在一起)。
二〇一三年,中石油四位“落馬”高管中,有三名同為西南石油大學校友,即是高官任命中沒有注意“校友回避”的一個例證,至少其中有需要反省的地方。
現代社會,人才的主要來源是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的主要特點是量大而且持續性和穩定性強。如果有求官場完全實行嚴格的“校友回避”,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機關。但作為一種管理經驗,在幹部選擇中,適當清醒注意“校友回避”,以免同出於一校一師門的同學在同一重要機關任職。“校友回避”,應當成為幹部任命的現代經驗。
當然“校友”關係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關係,清晰界定有相當難度,但我們從經驗出發,適當注意這個問題,還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