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網絡時代,我們傳統的讀書方式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網絡對我們傳統的閱讀習慣會構成什麼樣的挑戰?我個人的看法是,當一種新的閱讀方式出現和完成的時候,傳統的讀書習慣相應地要發生極大變化,但這種變化並不意味著傳統閱讀的消失,當新的讀書方式成為閱讀主流的時候,這個過程才會完成,而目前還在變化中,有一個相對長的傳統閱讀和網絡閱讀並存的時期,但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後者對前者的改變是個必然趨勢。我想先從人類活動的一個規律說起。
人類活動的一個基本趨勢,就是社會事物由繁向簡,這在相當大程度上是一個鐵律。我們先從與閱讀有關的書及書寫方式的變革說起。
中國是文明古國,文明的一個主要標誌是我們的文字和書寫方式出現得都相當早。了解一點中國書史的人都明白,我們早期的書由在石頭、鍾鼎上刻字,走向甲骨文、竹簡、縑帛,當紙出現後才向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書發展。這個過程相當漫長,而且規律是越向後,周期越短,這當然和人類文明的進程相關。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一個主要特點,或者說人類的一個基本思維,就是這些東西的發展遵循了由繁向簡的規則,道理非常簡單,人類活動滿足功能是第一需求,其他功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而變化中技術的變化是促進人類活動的最重要力量。
我們現在知道,中國在東漢時期就發明了造紙術,也就是說,從理論上我們書的概念有可能出現了,但我們現在隻說宋版書,沒有聽說這之前的書。從印刷史角度觀察,我們書的曆史可能比宋代要早,比如隋末、唐初,中國就出現了雕版印刷的技術,但作為一種技術方式,它的使用範圍非常有限,隻是在佛經的印刷中,現在保留下來的實物也極少。作為一種成熟的技術方式,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是宋代以後的事,所以宋代以後才有了我們今天概念中的書。
諸位一定要清楚,在所有的技術變革中,隻有當技術條件中的主要因素同時具備的時候,一種新的技術方式才可能流行並成為普遍的方式而取代舊有的方式,中國雕版印刷的出現建立在早期刻字藝術的出現、紙的發明、墨的出現,而這些技術條件,在製作成本方麵要達到一個大體平衡的水平。雕版印刷的出現,使知識的保存、傳播和普及變得相對簡單和容易,極大地推進了中國文明的進程。雕版印刷的最後成果,是我們習慣中“線裝書”的概念穩定下來,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石印、油印、鉛印技術大量傳入中國,最後以鉛印的方式成為一個穩定周期內的基本印刷形式。西方鉛印技術的普遍使用,也是滿足了造紙、輪轉技術、油墨的製造等技術條件的結果。這個發展進程中,非常明顯體現了由繁向簡、技術條件大體平衡發展的邏輯,最後穩定成熟和普遍流行的技術方式,一定是這個邏輯的最佳選擇。熟悉中國印刷史的人都注意到,印刷技術的變革中,有一些過渡時期的現象,比如在雕版向鉛印轉型的過程中,石印、油印也短期存在過,但很快就退出了流行的印刷,就是因為這些技術手段雖然有它的優點,但也明顯有缺點。比如油印技術的一個大優點是便捷,在技術上,基本可以說沒有難度,因為刻蠟版和常規的書寫方式是一樣的,而雕版的反字刷正思維,是一個有相當難度的特殊思維,所以凡單一強調功能的事情,油印的優點就突顯出來,比如文件、傳單的印刷,但它的缺點是不具備大量印刷的可能和不能滿足人類活動的一般審美要求,所以很快為鉛印技術取代。
書寫方式也一樣,早期的毛筆被後來的鋼筆、圓珠筆取代也是必然的,因為人類活動功能為上,鋼筆、圓珠筆最佳地滿足了這個條件,這是沒有辦法的事,筆的出現首先是為用,其次才是審美,書法的出現,是在滿足了用的前提下。當一種書寫工具普遍流行的時候,它的技術一定會達到最高,而當這種工具不再成為主流的書寫工具後,它的技術水平一定是下降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大多書法家,還不如以前的賬房先生字寫得好的原因,因為毛筆以前是日常書寫工具,不是現代人變得笨了,而是時代條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