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1 / 1)

一個女畫家,丈夫因為經濟問題被勞改,為了維持生計,業餘時間收了幾個學生教畫,因為性壓抑,與男學生有了性關係,結果藝術學校不能繼續聘用她,她失業了……《阿拉斯加少女》的故事由此展開。

《阿拉斯加少女》是作品主人公詹雨桐的一幅畫,也是全書貫穿始終的一種情結。從開篇出現,一直到最後,它表現了一種堅守的含義。作品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的虛構作品,描寫了當前物欲橫流下的社會百態,呈現出一種難能可貴的掙紮與追求。正如作者在第十四章所寫:“禪雲:未參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之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正是一隻蠶從蛹而蛾蛻變的過程。參悟的痛苦,如同蛹之於繭,如同人掙脫母體胞衣。沒有繭的黑暗、蛹的掙紮,沒有經過一層層的自縛,便不能突破……”

《阿拉斯加少女》有大痛苦,但也有大堅守。李正果塑造的詹雨桐,作為一個有著藝術追求的畫家,從最初認為“人生的先決條件就是誕生在有名的城市裏,都柏林孕育了喬伊斯,波士頓孕育了愛倫·坡,伊斯坦布爾孕育了帕慕克,巴黎孕育了波德萊爾……”然而,在迷茫離亂的都市生活之後,她開始追求著一種逃離都市的生活境界,《瓦爾登湖》在小說中多次出現,表達了一種追求滿足最低限度的簡樸生活,回歸本心,親近自然,這是一種對都市生活的無情批判,也表達了一種對生活藝術的回歸向往。最終,在都市生活中遍體鱗傷的詹雨桐,選擇了鄉野之間的魚塘……這正是當前都市生活題材的作品中難能可貴的一種創新。

作為一部都市女性題材的小說,《阿拉斯加少女》所揭示的是在當代都市磅礴澎湃的生活大潮,都市女性生活所遭受的製約與無奈,藝術型青年女性的事業理想與情感迷失,昭示了她們生活環境的惡化與變遷,將讀者從向往的邊緣拉回到現實中來,在漩流與暗流的撕裂中,逼近讀者承受的底線,從而具有更為強烈的震撼力量,演繹了一處命運圍城與人性突圍的曲折故事。主人公詹雨桐的幸或不幸,折射出了這個時代的紛亂與缺失,讓人悲憫,讓人慨歎,讓人唏噓。為了生存,為了理想,詹雨桐所走過的路每一步都是那麼步履維艱,那麼曲折離奇,那麼含辛茹苦,那麼跌宕起伏,讓人為之扼腕,為之震撼,讓人倍感滄桑。

《阿拉斯加少女》或許可以說是一部愛情小說,然而,它與愛情小說不同的是,在人性的挖掘上,表現出來的執著。整部作品娓娓道來的敘述,看似波瀾不驚,平淡無奇,但卻深刻,犀利,尤其是對都市紅塵中人物的心態把握得比較到位。現實之麵與生活之點,開挖得具有深度,表達了作者力求還原生活的主體意向與希望改變現實的藝術理想,使得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濃鬱的悲憫情懷。為刻畫人物所設置的情節很獨特,但又合情合理,極富生活氣息,從而使作品的現實感大大增強,擺脫了流行愛情小說的粗糙與膚淺,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因此,讀來讓人覺得壓抑、糾結、痛苦,然而卻又充滿企求、渴望、向往。作者通過自己準確而細膩的描述,以理性而寫實的風格,為我們呈現出在這個充滿誘惑暗流洶湧繁雜紛亂時代一個人的堅守與掙紮、追求與失去。

《阿拉斯加少女》結構簡潔,線條單純,但內容豐實,勇於直麵人生,孫喜寶、朱海波、朱全良、米麗莎、馬建國、尹繼民等人物,也都鋪陳得豐滿有度,生活細節十分到位,有起有落,有血有肉,從不同的層次展示了不同的藝術關懷。期待李正果有更厚重的作品問世。

季棟梁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