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謀家在謀劃蓄勢之術時,就可能達到的結果而言,有上策、中策、下策。在自己積蓄力量,擴充隊伍時,敵對方(或潛在的敵對方)的隊伍越來越小,及至自行瓦解,這是上策;如果自己蓄勢,敵對方也在蓄勢,雙方勢均力敵,此乃中策;對方越做越大,越做越強,而自己的勢單力弱,無力抗衡,這是下策。權謀家運籌帷幄,當然企盼的是第一種結果,極力避免後兩種結果,尤其是後一種結果。蔣介石對各路軍閥采取分而化之,分而製之的權術,力求使對方由強變弱,達到消滅敵對方,或者是兵不血刃,把對方像切蛋糕似的分割,然後一切收入襄中。在削蕃(削弱地方實力派勢力)的過程中,蔣介石常用這種權術。
事例:
在國民黨的軍隊勢力中,與蔣介石爭天下的地方實力派中,真正能夠跟蔣介石抗衡的有四個地方軍事集團,一個是李宗仁、白崇禧統率的桂係,一個是西北的馮玉祥的軍事集團,還有一個是粵係,再就是山西的閰錫山軍事集團。前兩個集團的首領既是蔣介石的政敵,又是軍事集團的首領。後兩個集團則是軍事集團的首領,但又時常與蔣介石的政敵結合,組成反蔣聯盟,或者以軍事力量助蔣政敵。
對蔣介石來說,削弱、瓦解馮玉祥的軍事集團不十分難,因此,馮玉祥的隊伍雖大,士兵打仗也比較勇猛,但組織不十分嚴密,內部小派係眾多,矛盾紛爭時常發生,隻要做做工作,就可以分而化之。閰錫山在軍界政界長期混跡,見多識廣,被稱作“老狐狸”,但目光短淺,基本算是小富即安,他的計謀也隻不過是護身而已,隻擅長於在夾縫中求生存,處於一種守勢,缺乏問鼎中原的氣魄,構不成大的威脅。廣東的地方勢力雖然有很強烈的政治角逐欲望,但廣東軍閥向來是派係林立,經常自己鬥得死去活來,分化這個軍事集團蔣介石也頗有心得。最令蔣介石頭痛的是桂係,李宗仁之所以成為對蔣構成強勢衝擊力的一個政敵,首先靠的桂係,而桂係內聚力很強。
桂係長期能與蔣介石抗衡,並不是因為他的硬實力有多強,它在財政、軍事、政治上,與其他幾個軍政集團相比,並強不了多少,在兵力上遠不及馮玉祥的30萬的兵馬,在財力上,更不如廣東軍閥那樣財大氣粗。可他們的軟實力是其他任何一個地方軍事集團都不能相比的,就是蔣介石的嫡係,從某種程度上說,還有可能比桂係弱三分。桂係的內聚力很強。桂係有三個核心人物,他們在財政、軍事、政治上,各有所長。
李宗仁在政壇長期角逐,老謀深算,且為人比較寬厚仁慈,在這個軍事集團中眾望所歸;白崇禧實幹精神很強,有特殊的軍事才能,又善於心計,在國民黨的軍事首腦中,在軍事謀劃上要高人一籌,素有享有“小諸葛”之美名。而另一個核心人物,是黃紹竑,此人擅長外交。這三人的特長互補,相得益彰,抱團緊密。即使黃紹竑後來離開桂係,但其基本上可以說是人在曹營心在漢,一直明裏暗裏為桂係服務。李、白、黃三個抱成一團,以廣西為根據地,不斷問鼎中原。廣西這個地方底子薄弱,長期貧困,老桂係統治期間,橫征暴斂,更是苦不堪言。李、黃、白經營新桂係後,將廣西治理得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被譽為民國的“模範省”。
蔣介石為了分化瓦解桂係,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可以說十八般武藝全都用過。
第一,白北李南,使其難以相互照應。就桂係部隊的現狀看,蔣介石覺得,從桂係內部拉出隊伍,分而化之,不僅難度大,還有可能引起反感,助其內聚。為了達到分化桂係的目的,他著手從外部小動手術。其辦法是,把李、白、黃拆散任用,使他們不能相互照應。蔣介石千方百計地使這三個人不能在一起,用各種理由把桂係的人馬分開,讓他們分頭駐紮,分散而踞。早在北伐前夕,蔣介石曾提名白崇禧擔任北伐軍參謀長,這讓很多人驚訝,白崇禧當時雖然在軍事上有些靈氣,但其資曆很淺,年紀很嫩,隻有30來歲。連李宗仁也勸白崇禧不要去,但白崇禧看到這是為全國矚目的位置,事關自己的前途,所以執意要去,派蔣介石安排為副參謀長,實際上代理參謀長,因為當時的參謀長李濟深並沒有到職。白崇禧以為自己的才能會為蔣介石所看重,他那知道蔣介石拆散於李白聯盟於萌芽狀態的意圖。在北伐中白為蔣介石十分賣力,在軍事上多次,為蔣解圍,救蔣介石的嫡係部隊於水火之中,在政治方麵,助桀為虐,在蔣介石在上海搞“四.一二”事變時,獻計出兵,很是賣力。然而,蔣並沒有怎麼重用白崇禧,這是當時政治上幼稚的他百思不得其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