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父輩的期望,蔣介石應該通過科舉,獲取功名走上仕途之路,或者經商謀求發達。可是蔣介石卻到日本學習軍事,做出了對自己的前途具有決定性影響的選擇。
事例:
浙東地區,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就享有“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美譽。出生在這裏的蔣介石,自然而然地受到這種人文環境的影響。
按一般的曆史經驗對自己的孩子的預期,家裏父輩更希望他金榜題名,用功名光宗耀祖。年少的他或許隱約地感悟到長輩的心願,這可以從他將自己的名字蔣尚清改為蔣介石一事中揣摩出來。根據《易經》豫卦的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彖》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這爻辭彖辭的意思是:心誌操守,堅如磐石,不終日沉迷於享樂,是最吉利的。原因是因為居中得正。蔣介石的名字采用這一卦的美好意境,再配上上述最有利的六二爻辭,表明了父輩對他寄予的厚望。
然而,最能為蔣介石仕途創造物質條件的父親卻在他九歲時離開人間,這一重任留給母親王采玉,盡管家境由盛轉衰,但王氏含辛茹苦,節衣縮食,讓他到私墊就讀,期望能獲取功名,在仕途上能發達起來。
蔣介石並沒有循著家長設計的人生軌跡堅持走下去,而是由學文改為習武。自古以來,行武群體受人鄙視,有“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之說。蔣介石為什麼會不愛“功名”愛武裝呢?促使這一誌向確定的原因有多方麵,第一,性格使然。少年時代的蔣介石,天資聰慧,又調皮好強。村裏的男孩們常常聚集在一起,舞刀弄槍,玩“打仗”遊戲,他總是自封將領,指揮雙方或一方作戰,孩子們有時被戰鬥得衣破鞋丟,手傷頭破,號哭而歸,家長們便上門告狀問罪。初入私墊時,蔣不服先生管教。一次,老先生要用戒尺打他手心,他馬上倒地撒潑耍賴。因其自小頑皮,鄉裏人便在他雅名“瑞元”尾後帶上“無賴”二字。從軍同他的秉性比較對路。
第二,求取功名無門,隻得另辟他徑。他本想走科舉獲取功名之路,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他赴寧波趕考。但這次應考使他決意放棄這一誌向,主要動因是名落孫山,通過文功獲取功名無望。
更深層的原因是,開始隱約感悟到社會的新趨向。他第一次到寧波、第一次參加科舉,目睹科舉的腐敗黑暗,感到痛心和憤怒。並且這次科舉也使他的眼界開闊了許多,在寧波,他聽到廢科舉、興學校的議論;發現那些熟讀聖賢書的學子在試辦新學堂,而且開始教授從西方傳入的數理化課程;聽說保守的慈禧太後也讓李鴻章搞“洋務運動”,與外國人頻繁來往。這些在他心中掀起了層層波瀾。
回家之後,他考慮再三,決定去奉化縣城的鳳麓學堂接受新學教育。他的母親雖然覺得功名無望,但希望兒子做生意,振興家業,便對蔣說:“到寧波學生意吧。我去求你琴鳳舅舅幫忙,他在寧波做生意。”蔣介石回絕道:“孩兒立誌要幹一番大事業。做商人再吃香,也得看別人的顏色行事,我絕不做生意!”這樣,王氏在征求蔣妻毛福梅的意見後,隻好同意了兒子的意願,蔣介石在毛氏的支持下到鳳麓學堂求學。然而,鳳麓學堂也隻是一所半新半舊的學校,新瓶裝舊酒,雖然也開設了一點英文、算術之類的課程,但主要還是《禮記》《周禮》等陳舊的東西;教師多是迂腐守舊之徒,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同學們推舉蔣介石向校方交涉,增加新學內容,他在陳述理由時,“盛氣趨前,情態激烈”,激怒了校方,聲言要扭送官府查辦。蔣介石憤然退學。
後經舅父孫琴鳳的介紹,他被送到寧波箭金學堂。在箭金學堂讀書期間,博學的顧清廉老師,教學生們讀周秦諸子、《孫子兵法》、《說文解字》,講世界大勢,鼓勵學生出洋留學,使蔣第一次知道當時中國有一個革命的孫中山先生。顧還將自己一部心愛的經過一番圈點的《曾文正公集》贈給蔣介石。這是一部對蔣介石來說堪稱《聖經》的書,蔣對曾崇拜有加,視曾國藩為“做人楷模”。
第三,尚武社會新風的影響。在清末民初的社會大動蕩的年代,隨著以士為首的國民社會的解體,長期處於邊緣地帶的軍人群體,漸漸走向政治的中心。開始出現好男兒投筆從戎的風尚,人們把眼光紛紛投向那些原來根本不注意的軍事學堂或者法政學校,以便從那裏找到發展的門徑。同時,留學日本也蔚然成風。他的老師顧清廉鼓勵學生們出國學習軍事,說:“青年欲大成求新,當出國留學異邦。”一直渴望能出人頭地的蔣介石,似乎也從這裏看到了自己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