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始於正確的觀念。
如果您問我,現代社會最值得我們關注的話題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您,是健康。沒有人會懷疑,唯有擁有健康,一個人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生活。每個人都在追求健康。確實,人生一旦失去了健康還能擁有什麼呢?即便坐擁億萬資產,如果喪失健康,英年早逝,結果也是“錢在銀行,人去天堂”。
身為醫生,見過太多的疾病給人帶來的苦惱和愁悶,也就更執著的追求健康。不僅追求自己的健康,也希冀為身邊的人,為大眾的健康出謀劃策。我的一位摯友常常半開玩笑地跟我說,我應該教教他如何才能健康永駐。我反複思考,教人怎樣健康永駐,其實對我而言,殊為困難。然知恥而後勇,數年來,埋身醫學典籍,在治病和保健的實踐經曆中,總算有些體會,著成此書,與諸位共饗。
健康始於什麼?始於正確的觀念。現實生活中,雖然人人都關心健康,但是,並非每個人都能說得出健康的準確含義。因此,有必要在開篇明確這個關鍵的概念。
通常,一個人自我感覺良好,並且體檢也沒有發現問題,就認為自己是健康的了。這樣的認識,與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對健康的定義是相合的,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較為片麵,是不完整的。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醫學專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這是一種新的更為科學的模式,它一方麵強調應該注重人的生物學特性,另一方麵也應該注重人的心理學特性和社會學特性。簡單來說,就是把人看作生物、心理和社會特性的有機統一體。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對生物醫學模式的更正與補充,它充分認識到了環境、社會和心理因素對健康的綜合作用,不僅重視生物個體本身,而且更重視影響個體健康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狀態。
在這種新的醫學模式下,健康的含義自然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健康理應成為涵蓋生物學因素與心理社會因素交互作用的動態的整體的概念。正因為如此,世界衛生組織通過的《組織法》給“健康”下了一個準確的定義:健康就是保持人類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也就是說,要稱得上健康,不僅僅是能吃能睡,身上沒有病痛,而且還要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三者缺一不可。
可見,健康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它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環境等方麵的因素。就保健而言,促進心理健康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均可以歸結到廣義的心理保健範疇。因此,保健涵蓋兩大範疇:生理保健和心理保健。
健康是想出來的。
健康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學業和事業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大眾日益重視健康,也積極投身保健,這從目前市麵上保健類書籍的熱銷可見一斑。這本書書名叫“健康是想出來的”,顧名思義,這是一本探討心理保健的書。然而,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相互融合,密不可分。所以,不可避免的,我們也探討與心理保健密切相關的生理保健話題。
古人說,體壯曰健,心怡曰康。也就是說,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麵,這與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不謀而合的。關注身體健康的生理保健類書籍在市麵上十分常見。然而,用通俗的語言文字表述的關注心理保健的書籍卻不多見。我們致力於大眾的心理保健,希望本書助益於您的心理健康,提高您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排解您在自我保健征途中遇到的部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