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一章
六綱(六經)辨證理論一、理論起源(一)對《傷寒雜病論》一書的正確認識《傷寒雜病論》一書,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書名出自明·趙開美版宋本《傷寒論》序言,“……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仲景原書名,已不可考。晉代王叔和《脈經》中,提到《傷寒》一詞,是將仲景書分為“傷寒”和“雜病”兩部的開始,南北朝陳延之《小品方》記載有《張仲景辨傷寒並方》九卷,《張仲景雜方》八卷,無著者,由此可以看出,這兩部書當是後世《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原始版本。然而,縱觀《傷寒論》內容,並非專為外感病而論,其論述的內容,是一切疾病的辨證論治的大法,辨證方法,采用三陰三陽的六綱(六經)辨證理論,以“五證”病機為根本,理法方藥具備,賅括百病。因此,將其認為是專治傷寒外感病的書,是有失公允的,也導致了後人對其產生了嚴重誤解,認為該書就是單純“六經辨證”論治外感傷寒的,而《金匱要略》才是“髒腑五行辨證”論治內傷雜病的。我們認為,即使原書名為《傷寒論》,也不過是仲景用“傷寒病”來舉例,借以闡明六綱辨治百病之大法的。唐代之後,後人在整理兩書的過程中,又不斷地加入偽造的序文和各種注解,如“傷寒例”和“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等,與原文互混,真假難辨。從而公認了“六經”辨傷寒,“髒腑”辨雜病的說法,到了金元時期,時方派又以《內經》的髒腑經絡理論和“運氣學說”來進一步曲解,步入了辨證理論的誤區近千年,由此,進一步衍生了《傷寒論》不治溫病、不治內傷雜病的說法,創造了“溫病”理論,與之對立,造成了嚴重的理論混亂。《金匱要略》一書,已殘缺,是《小品方》後,《千金方》之前的作品,其內容,被《千金方》多處引用並注明。該書內容,多為《脈經》第八~第九卷內容,涉及各科雜病。書中多處條文內容,與《傷寒論》相互重複,是仲景論治除《傷寒論》外,其他各科雜病的,其辨證方法,非為後世所雲的髒腑五行辨證法,而是純粹的六綱(六經)辨證法。《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原本當為一部完整的臨床醫學全書,《傷寒論》以“傷寒”為例,講的是疾病辨證綱要,以三陰三陽六綱和五證病機為立法,而《金匱要略》講的是在此基礎上的臨床廣泛運用。《金匱要略》並沒有單獨談及如何辨證,因為辨證方法,俱在《傷寒論》之中。書中也未見到任何有關髒腑和經絡氣化的具體論治內容。仲景學術的原始資料,收載於《脈經》當中,《脈經·卷七》通篇皆為後世《傷寒論》的條文內容,以“傷寒”“中風”“溫病”等為例,闡述六綱辨治理論。而《脈經·卷八~卷九》的內容,則為後世《金匱要略》的最原始的資料,其中言及除“傷寒、溫病”之外的其他六淫感傷的辨治,如“痙濕暍”“霍亂”“溫虐”等,進而詳細闡述了各科雜病的辨治法要。這兩部分內容,合在一處,才算盡善盡美。因此,我們認為,將一部完整的仲景全書,悍然地分割為單獨的兩部書,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必須予以糾正。對於仲景全書的命名,個人認為,《傷寒雜病論》一名,雖出於偽序言(詳細考證見《髒腑、經絡、運氣學對〈傷寒雜病論〉的曲解》一文),但還算中肯,這也說明,作偽序者,已經意識到這兩部書當為一體。《傷寒雜病論》,用今天的語言來理解,當為“外感內傷雜病論”。書中“六經”的稱謂,是後人用《素問·熱病論》中的經絡六經理論來曲解的,仲景在書中,並沒有表述為“太陽經、少陽經……”而是“太陽病、少陽病……”與經絡無關,當是六病的綱要名詞,因此,稱其為“六綱”,更為合適。這種“六經”的稱謂,叫了近千年,已經習慣,一時難以改變,但是,這個概念我們必須要搞清。(注:下文當中,有出現“六經”字樣而非專指經絡的,大家都應當按照“六綱”去理解)《傷寒雜病論》的理論框架和內涵,隱於條文方證之中,隻有深入地進行研究挖掘,才能夠完整地提取出來,才能夠還仲景經方理論之原貌,才能找出傳統醫學理論的科學內涵,才能使中醫得以真正意義上的振興。(二)陰陽學說的內涵與運用陰陽學說,現代《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隻是簡單地提出了和敘述了其基本的幾個特性以及在臨床上的一些簡單辨證應用。這些,隻是陰陽學說當中的一部分簡單內容,並沒有言明其真正的精髓。其真正的理論內涵,就是陰陽的三陰三陽理論。這個理論,是陰陽學說的根本框架模型,是中醫三大醫學體係的最根本的理論,同時,也是指導六綱臨床辨證的根本理論。三陰三陽,就是陰陽在彼此轉化中,出現的六種狀態。是在陰陽的基礎上,將“陰”分為三種狀態,即太陰、少陰、厥陰。又將“陽”分為三種狀態,即太陽、陽明、少陽。其相互的時相轉化順序是:少陽—太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之後,又開始轉為少陽,由此完成一個“如環無端”的陰陽循環轉化。由表到裏定位的順序是:三陽:太陽—少陽—陽明三陰:少陰—厥陰—太陰陰陽:三陽—三陰這個理論,最早被運用於時間的分類上,中國古代以及古印度曾用來計時,把一天、一年,分為六個時段,最早記載於《脈經·扁鵲脈法》當中,如“平旦曰太陽,日中見陽明,晡時曰少陽,黃昏曰少陰,夜半曰太陰,雞鳴曰厥陰,是三陰三陽時也。……少陽之脈,乍小乍大,乍長,乍短,動搖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經考證,該文雖有時序錯簡,但是,卻證明了古時,人們已經把三陰三陽的理論,運用在了生活和醫學當中。三陰三陽的分類法則,見於《內經·素問·陰陽離合篇》,將陰陽進行係統的“開闔樞”分類,並進行了確切的表、裏、半表裏的關係定位。其定位的關係是這樣的:陽:太陽開—陽明合—少陽樞陰:太陰開—少陰合—厥陰樞《素問》原文有錯簡,我們將在下篇《三陰三陽概述》中講一下。該理論,在中醫學上,首先用於對經絡的命名分類以及運氣學說的六氣分類上,同時也被《傷寒雜病論》運用於六綱辨證上。經絡、運氣、六綱辨證,雖然共用了三陰三陽理論進行分類和理論指導,但是,其中賦予的理論內涵和概念,以及在時序上,各不相同,不能彼此混淆,否則,將發生理論錯位,導致學術體係上的嚴重混亂。(三)三陰三陽(開合樞)概論說一下三陰三陽的基本原理。三陰三陽都有嚴格的對應標準。總的來說,就是和五行一樣,是分類方法。它的運用,可以體現在以下三方麵。第一,它在經絡學說上的歸類法: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這是髒腑、經絡理論中的“三陰三陽”表裏配屬。第二,是六氣對應配屬:太陽“司天”—太陰“在泉”。(反之也是,以下類同)陽明“司天”—少陰“在泉”。少陽“司天”—厥陰“在泉”。他這個配屬,是陽之表—陰之裏:太陽司天“表”—太陰在泉“裏”。陽之裏—陰之表:陽明司天“裏”—少陰在泉“表”。陽之半表裏—陰之半表裏:少陽司天—厥陰在泉。第三,辨證配屬,就是傷寒的病理分類:太陽(表)—陽明(裏)—少陽(半表裏)。太陰(裏)—少陰(表)—厥陰(半表裏)。和上麵一樣,但是,賦予的含義彼此不同。三者的含義都不相同。這三個理論,都用三陰三陽分類法,但是理論不能混淆。這是要明白的第一點。經絡上,太陽經,有太陽膀胱水和太陽小腸火的區別,其他類同。六氣上,太陽主寒水,包括髒腑的“腎”和“膀胱”及其經絡。其他類同。辨證分類上,如太陽主表,又和髒腑經絡不同。概念獨特。這是分別的重點,決不能混淆概念。要明白的第二點,就是陰陽基本理論模型的問題。人體的陰陽,是具有消長性的。陰陽推蕩轉化,有個階段屬性,古人從觀察天文的成果進行歸納,最先是用在時間分段上。古代時間,最早不是12時辰,而是6個時辰。這個和古印度時間的劃分是相同的。這6個時辰,分別是陰陽各自的三個階段性,就是三陰三陽,也就是陰陽相互轉化過程中的六種不同狀態。太陽-寅-辰;陽明-巳-未;太陰-申-戌;少陰-亥-醜;厥陰-子-寅;少陽-醜-卯。這三陰時,是有互含的特性。陽外陰內,陽擴展,陰收縮,體現的正是這個屬性。之後,這個概念被運用到事物發展轉化的歸納分類上。最後,又被12分法或者五分法代替而不用,隻在醫學上保留了下來。陰陽分類法早於五行分類法,這是肯定的。我們中醫,六綱陰陽分類應該早於五行辨證分類。這是中醫的兩個流派,古代有陰陽藥象配伍法。湯液五行法是後來的細化發展。中醫五行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按髒腑五行虛實來製方配伍上。這個發展,是必須讚揚的。《傷寒雜病論》是取六綱辨證法和湯液陰陽五行法的經方製劑而組成的一部醫學大作。《內經· 素問》也是陰陽法和五行法的雜合著作。一部《素問》,要分清陰陽法和五行法,不可混讀。因此,古人整理《素問》著作時,犯了混淆的錯誤,編簡難免混亂。一部《傷寒》,也被王叔和在《脈經》裏揉入了髒腑、五行、經絡,遺毒不淺。《內經》也有錯簡,初學暫時不要去深研。以後,我會選出正確的部分交給大家。《素問》的《陰陽離合篇》,陰陽分則為六,合則為二(陰和陽)。也就是開闔樞的問題。開闔樞和病理生理無大關係,不過是基礎理論的概念,是陰陽表裏的代名詞。它是為了說明陰陽六類的屬性問題。從上述三類(經絡、六氣、辨證配屬)理論的分屬來看,絕沒有少陰和少陽配屬、厥陰和陽明配屬的道理。經文說,厥陰在太陰和少陰之間,其表為少陽。三陽是太 陽—陽明—少陽的開闔樞順序。三陰也是按照這個順序講的,結果斷語上來個太陰—厥陰—少陰的開闔樞順序來。對比其他經文呢,也是自相矛盾。它這樣搞,理論上說不通,不符合陰陽相對論。從人體經絡上看,他這樣配屬更是不合理。經絡分布,少陽和厥陰是分別居於陰陽經絡之間,沒見到少陰經居於兩陰之間的。因此,經文的這個錯簡問題,是確實存在的。在六氣對應上,也沒見到少陽司天—少陰在泉的。在《傷寒》六綱辨證的陰陽表裏分屬對應上,更是沒有這個概念。傷寒的六綱(三陰三陽)排序,和內經基本理論框架是吻合的。都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理論要自洽和大圓滿,否則就是不合理,就是謬論。就像五行理論,木本來代表肝膽,卻突然又把木解釋成了代表脾一樣。我們有些人將錯就錯,竟然不深入理解,反而還用錯簡的“開闔樞”搞出了辨證分析病理的歪理來,大談開闔樞,迷惑了許多人。其實,推而廣之,類似這樣的情況太多了,不解岐黃真實義。我前幾年就講過,醫家不過五六之數,就是陰陽的五行和三陰三陽六種分類而已。我今天這樣剖析,大家估計都可以明白道理了吧?糾正經典的錯簡,你們也看到了,該有多難!即使這樣講了,如果給別人說,估計還會硬是堅持。告訴他們前麵是懸崖,也還是不聽,偏要前赴後繼往下跳。我講課有個毛病,硬是要把問題說清不可。我要求你們嚴格是好事,以後你們就知道了。思路清晰不混淆,才能成大器。你們看看,把六氣和經絡引入傷寒,就像三個人三個理論混到一起,亂成了一鍋粥。比如,把《傷寒》的“太陽”理解成六氣的寒水(腎、膀胱),又進一步說是膀胱經,這樣,又把“太陽寒水”的“腎”給丟了。有一本講傷寒的書,通篇都是這樣,腎成了少陰火了,講不通就來個“從化”搞定。哪有這樣的道理呢?還有《素問》裏的左右問題,也是都存在混亂錯簡。我們這樣做不是問難經典,我們是為了使經典更精確。闡述到此,對開闔樞的概念應該清晰了。有關開闔樞的各家之爭端亦可止於此。重新歸納如下:少陰配太陽(足少陰腎配足太陽膀胱,手少陰心配手太陽小腸)。太陰配陽明(足太陰脾配足陽明胃,手太陰肺配手陽明大腸)。厥陰配少陽(足厥陰肝配足少陽膽,手厥陰心包配手少陽三焦)。即少陰—太陽,太陰—陽明,厥陰—少陽配,而不是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陽明—厥陰配。為什麼呢?因為在陰陽的配對中,一樣的強或一樣的弱的配對,無法產生能量的流動趨勢。所以隻有以“動”為主的搭配,才能夠“活”。陰陽散之為六,合則為二,再合就是太極了。三陰三陽這個理論模型納入五行機製的,隻有六氣和經絡,六綱(三陰三陽)辨證,沒有五行和經絡參合。(四)髒腑、經絡、運氣學說對《傷寒雜病論》的曲解髒腑、經絡、運氣理論解《傷寒》六綱,這是劉完素的《圖解素問要旨論》裏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劉河間是這個理論的始祖,最具代表性。經絡辨證,那是人家《靈樞》的分內事兒,並無十二經絡氣化一說。而到了劉河間手裏,就開始有關了。此說傳為最盛時期,當為清代。到了清代,黃元禦的《六氣解》,對這一理論,又進行了極致發揮。至於近代,更是糅入百家雜論,成了一鍋粥,混混沌沌了。仲景全書,根本就找不到用這三種理論辨證的充足證據。條文中沒有講髒腑理論,沒有講經絡理論,更沒有講運氣理論,更沒見到是如何運用這三個理論的。運氣學說,孫思邈之前,未見有論,《甲乙》《脈經》全無半言。《甲乙經》是對晉代之前的《黃帝內經》,進行了係統整理,並沒有“運氣七篇”記載。“運氣七篇”是唐代的王冰在整理《素問》的時候,補入的。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中,也未見到提及,可以推斷,孫思邈也沒見到過運氣學說。關於經絡的氣化問題,《靈樞》無論,王冰的唐本《素問》運氣七篇,也無片語談及,唯論五髒五行化六氣而已。與經絡無關。五運六氣,是髒腑辨證的衍生體係。五運講五髒內傷虛實,六氣講外感六淫的太過、不及,皆嚴格按照五行五髒的歸屬生克模式。由此提取髒腑辨證的“十九病機”。十九病機,不過是舉十九個例子而已,實際不止十九條。不知仲景當時著述,全書條文裏為什麼不言說幾句運氣名詞?那樣的話,就輪不到劉河間提出這個解仲景六綱的理論,怕是要被王冰摘走這個桂冠。而後世醫家不經考證,見到序言,便信以為真,並從序文上進行極不嚴謹的推測,尋求依據。有言:張仲景在《原序》寫道“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揭示了《傷寒論》的內涵,而有氣化之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說出了天人之間而有互相溝通之理。張仲景重視氣化學說,事實俱在,勝如雄辯。這個說法實在牽強。即使是仲景所雲,那麼,“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經絡府俞,陰陽會通”,這兩句也沒看出什麼“五運六氣的影子”。“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是五運?“經絡府俞,陰陽會通”—是六氣?仲景全書因戰亂,錯簡散亂而遺失不少,王叔和搜集整理後,尚且不全,而仲景的序文,卻保留十分完整,真是怪哉!查最早的一部標有“王叔和撰”的書,是《金匱玉函經》,目前公認的,乃為《小品方》之後,《千金方》之前的作品,當為經後人整理者。本無序言。其中條文內容,和《脈經》記載之條文無異。叔和編撰的仲景書原本,目前是誰也沒有見到。仲景序文,到了宋本《傷寒》,才有所見。況且,《甲乙》序文也說:“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那麼“仲景的序文”為什麼對《湯液》隻字不提?又是一大怪哉!序言,當為後人偽造,其中抄襲了《千金方》裏麵的部分內容,進行了移花接木。《千金方·論治病略例第三》:“夫天布五行以植萬類,人稟五常以為五髒,經絡腑輸,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易》曰:“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於此?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循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固亦難矣。此皆醫之深戒,病者可不謹以察之,而自防慮也。”又“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亦思過半矣”。與《傷寒論序》中的“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極為相似。觀孫思邈的治學態度,該是很嚴謹的,非己之言,都要標上“論曰”字樣,或標明“仲景曰”“華佗曰”等字樣。這些話,根本沒有做任何出處標明。而且在“但使留意於斯者,亦思過半矣”這句之後不遠處,就有很明顯的“張仲景曰”,要是仲景說的,應該把引用他的話提前了。這些文字,《小品方》和《金匱玉函經》也沒有記載,因此,當為孫思邈所言。另外,《金匱玉函經》有仲景曰:“哀哉烝民,枉死者半,可謂世無良醫,為其解釋”一句,是否被所謂的“傷寒序”給遺漏了呢?宋本“傷寒例”,拿《素問·熱論》的傷寒經絡“六經”辨證那個東西解仲景的六綱(三陰三陽),本身就是牽強太過,因為它們不是一個辨證體係。更何況又加進了運氣、髒腑、經絡標本氣化的謬論,嚴重誤導了後人幾乎千年。因為在此之前,人們還不知道經絡氣化這一謬論,雖然沒有厘清書中暗藏的辨證方法,但是,最多也隻能僵化的去套用方證,不至於亂經。為什麼說“經絡”的六氣標本中氣從化等,是個欲亡中醫的罪魁禍首呢?我們來看:王冰補注的唐本《素問》明言,“六氣”是以“髒”為論,並無經絡的氣化參與。王冰的《素問·至真要大論》雲:“岐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以所臨髒位,命其病者也。”運氣七篇,賦予六氣的概念,是用“髒”來統腑,旁及經絡。如太陽為寒水,所臨的髒位,就是“腎”,在人體為“腎”所主,這個“腎”,代表了腎和膀胱這一對髒腑,它們都是屬北方寒水,在六氣上,叫做“太陽寒水”,是總統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兩條經絡和髒腑,並不是單純的指向哪個單一的髒腑和經絡。我們看看《素問》的原文就明確了。“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髒為腎。”注意這個“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髒為腎”。對“腎”的解釋,書中又這樣說的:“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這裏的“腎”,是個代名詞,是包含了腎髒和膀胱腑,以及兩者的經絡,因此叫做“足少陰太陽主治”。這是以髒統腑,髒腑同氣。腎、膀胱為“太陽”寒水,肝、膽為“厥陰”風木,心、小腸為“少陰”君火……比如,水代表“腎”,代表六氣的“太陽寒水”,在髒腑和經絡以腎和膀胱來對應,不能把“腎”拿出去,用足少陰腎經的“寒水”概念去和少陰君火去聯係,錯誤的認為足少陰的腎也是君火,這根本就風馬牛不相及。這哪裏談到了經絡的氣化從化了呢?《內經》本就錯簡滿目,《六微旨》篇中論標本中氣那一段,和《至真要大論》的標本相從那幾句,原是聯接一體的,卻被錯簡分為兩部分了。我們把其連回一起,看它要說明的是什麼?是三陰三陽的表裏疾病標本對應,解釋髒腑所化六氣的寒熱、燥濕、風火之間的生理病理關係以及“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的五髒合德關係,而不是經絡氣化關係。運氣七篇,王冰補入,但這個內容,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沒有的。否則,先秦諸子和史書上一定要有記載和說明。之後,《甲乙》《脈經》不見記載,《外台》《千金》也沒有論述。《病源》《小品》更是沒有談及。張仲景是如何越過時空看到的?當然,這不能夠百分百地說,運氣七篇就不是《內經》的東西。它對五行髒腑辨證理論體係的發揮,還是有很大價值的。王冰既然能給補入,就應該能夠解釋標本中氣,而王冰並沒有做經絡氣化解釋。大家可以去查證,看他怎麼說的。張仲景撰用《陰陽大論》,是“偽序文”裏的說法,本身就成問題。說是《傷寒例》所雲:“《陰陽大論》雲: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實際上,要是考證,這句話是出自南北朝的《小品方》。這個大論,若是按“偽傷寒序文”來說,也有可能是《內經》遺失的內容。但是引文無一句六氣五運。有人還懷疑這個大論,就是運氣七篇,這不是臆測嗎?證據在哪裏呢?還說宋本“傷寒例”提到了,也說王叔和提到了,既然說這個大論真的是講運氣的,那麼王叔和看到了這個東西,當時在“傷寒例”裏,為什麼不用六氣經絡氣化解釋仲景的六綱?我們隻有真看到這個大論的內容了,說理才能服人。真正的東西,沒有什麼煩瑣,是最質樸的,也是最真的。還是要追根溯源,從《內經》裏麵找經絡氣化的諸多證明依據,不然,後世的理論再多,也都是無根據,那個經絡氣化學說也就不成立。事實上,《內經》沒有提供任何依據,要以《內經》解《內經》,才能證明一切。說到這裏,大家應該明白一個問題,就是運氣學說,是髒腑的氣化,不存在經絡的相互氣化問題,說經絡氣化,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為什麼還要用這個謬論去解讀《傷寒》六綱(六經)呢?錯誤的根本原因,就是把《傷寒》中的三陰三陽六綱,看成了《素問·熱病論》中的經絡“六經”,然後,再用錯誤的經絡氣化理論,去歪解這個“六經”,迷失了方向,使傳統古中醫理論,沉淪、混沌,聚訟一堂,淩夷至今。二、六綱與八綱(一)六綱(六經)這個六綱辨證,到目前為止,說法很多很亂的。有用經絡解釋的,有用六氣氣化解釋的,有用髒腑解釋的,有用開闔樞解釋的,也有用分部解釋的。這其實呢,都是沒有完全抓到書中的本意。結果呢,把一部好好的臨床經典給搞複雜化、天書化了。六綱辨證可以說是六大疾病總綱,無論什麼病,都跑不出這個總綱。這個法則,很少用到五行的理論,也很少用到內經的複雜的生理理論,它是一個純粹的臨床術。這個六綱,是從陰陽法則發展來的,陰陽是六綱之體,六綱呢,是陰陽之用。後來的中醫八綱辨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總結的,可惜,失去了六綱辨證的靈魂。這個六綱,它分陰陽,分出三陰三陽來。周易有一句話,叫乾坤生六子,退位而不用。那麼,用誰啊?用這六個孩子了,他陰陽去隱居了。這個六綱就可以看成這六個孩子。講起來全算上是八個,實際幹活的就是六個,嗬嗬!所以,這個傷寒書,把理論精簡實用到了不可再精簡的地步,這個六綱—三陰三陽,本身就涵蓋陰陽了。所以,我們在臨床上,從不給患者說什麼陰虛陽虛之類的話,因為太籠統,太虛,抓不到精當的症結。這個六綱,他首先第一點,就是給疾病(無論什麼病)進行定位。定什麼位呢?疾病的病位!這個位怎麼定呢,不外乎上下表裏的位置而已。這個上下表裏你看看,是不是體現了陰陽屬性?那麼,這個位如何來分呢?按陰陽屬性,陽在表在上,陰在裏在下。之後呢,他把陰陽的表裏和上下又各分為表裏上下,陰陽表裏又各有個半表半裏,這是事實啊,所以也要納入進來。這樣呢,陰的:表—裏—半表裏,陽的:表—裏—半表裏,歸納成為了六個部位。上—下—中間,也可以按陰陽分為六個層次。什麼病都可以按這個方法定位的。這是第一點。定疾病病位。第二個,病位定了,那麼,疾病的性質怎麼定呢?還是用六綱法來定。什麼是疾病的性質,就是我們傳承講的病性呢?這個病性,就是疾病的虛實屬性。這個虛實要細分起來,也是可以成為六種,即陰的虛—實—半虛實,陽的虛—實—半虛實。這個陰陽虛實要和教材上髒腑學說所說的陰陽分開理解,不要混淆!第一,病位有了,上下表裏交叉定位,嘿嘿,有點磁共振的意思。第二,病(態)也有了,就是虛實問題。這個虛實,是對表裏上下這個陰陽定位說的。第三,病性,就是指疾病的寒熱,陰的寒—熱—半寒熱,陽的寒—熱—半寒熱,這是疾病的六個特定性質。傷寒的陰陽,講的是上下表裏。學傷寒一定要先把《內經》那套理論放下。歸納一下:陰的:表—裏—半表裏,陽的:表—裏—半表裏,歸納成為了六個部位。陰的:虛—實—半虛實,陽的:虛—實—半虛實,六個狀態。陰的:寒—熱—半寒熱,陽的:寒—熱—半寒熱,這是疾病的六個特定性質。這裏,我舉個例子,你們就明白了。太陽傷寒證,它怎麼用這個六綱理論分析呢?太陽是個表證,傷寒是個寒證,傷寒無汗發熱,周身骨節疼,又是個實證,就這樣舉一反三,簡單明了。很簡單的辨證手段,結果讓人們弄複雜了。這個應該很簡單的,不用像五行那樣枯澀繞圈子。那麼上下呢?這個上下,沒人說過,其實也好理解。上就是表,下就是裏,不上不下是中間。把它分內外,也是六個狀態。要記住,六綱分法跟六氣沒有關係,七情和六淫是病因。這個傷寒學習,我再強調一下,不要亂聯係別的什麼理論,就是六綱分辨法。就這麼精簡明了。這個六綱排序,大概也是後人給搞的。按照先陽後陰的表—半表裏—裏的順序排: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太陰。這樣好理解。現在書上這個排法,個人認為,是後人整理殘稿的時候,用《內經》開闔樞順序去理解安排的。太陽是表,少陽是半表裏,陽明是裏。少陰是表,厥陰是半表裏,太陰是裏。這個陽要入陰,靠少陽來活動,陰要出陽,靠厥陰來溝通。所以,他書上的排法也應該沒錯,也是正確的。看怎麼理解。什麼開闔樞的病理概念,這開那合的,臨床用不到,白乎白乎,糊弄不懂的行。附:三陽者,表也、實也、熱也。三陰者,裏也、虛也、寒也。陽之表,太陽也。其裏陽明也。少陽者表裏之中也。陰之表,少陰也。其裏太陰也。厥陰者表裏之中也。此三陰三陽六綱之本義也,以定萬病之提綱(病位及性態)也。(二)六綱與八綱的區別八綱,即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之一,八綱淵源於戰國時期的《內經》,《內經》提出了陰陽、寒熱、虛實的明確概念。明代王執中將虛實陰陽表裏寒熱稱為“治病八字”;張景嶽則明確提出以陰陽為“二綱”,以表裏、寒熱、虛實為“六變”之說。清代,程鍾齡進一步闡發了八綱的涵義,提出審證治病不過寒熱、虛實、表裏、陰陽八字而已。近代《醫學摘粹》正式提出“八綱”一詞。1949年以後隨辨證論治學術地位的確立,八綱在辨證論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這個理論,應當屬於醫經家的理論。在臨床上,運用這八個綱進行辨證,叫“八綱辨證”。各種疾病出現的症狀雖然錯綜複雜,都可用八綱進行分析、歸納,以探求疾病的屬性,病變的部位、病勢的輕重,個體反應的強弱,從而作出判斷,為臨床診斷和施治提供依據。陰陽是指疾病的類別,表裏是指病變部位的深淺,寒熱是指疾病的性質,虛實是指邪正的消長盛衰。其中陰陽兩綱是八綱中的總綱,具有統領其他六綱(又稱“六變”)的意義。表、熱、實屬陽;裏、虛、寒屬陰。陰陽、表裏、寒熱、虛實這四對矛盾,是相對的,又是互相密切聯係的。例如表證,就有表寒、表熱、表虛、表實之分,還有表寒裏熱、表熱裏寒、表虛裏實、表實裏虛等錯綜複雜的關係。其他寒證、熱證、虛證、實證也是如此。在一定的條件下,這四對矛盾的變方,可以向對方互相轉化,如由表及裏、由裏出表、寒證化熱、熱證化寒、由陽及陰、由陰轉陽,等等。由於八綱辨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起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故為辨證論治的核心理論和基本方法,在醫經理論體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八綱和六綱,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首先,它們有個相同點,就是都按照陰陽來確定疾病的陰陽、表裏、虛實、寒熱。那麼,不同之處就是,八綱辨證分類,顯得死板僵硬,不具備完善的係統化理論,臨床隻能對疾病進行簡單的辨證分類,為髒腑辨證和經絡辨證提供一些基本依據。隻有結合其他的辨證理論,才能完善地指導理法方藥的正確運用。而六綱,則是靈活地把陰陽推演為三陰三陽,將陰陽兩綱,隱藏暗含到三陰三陽當中,同時,明確地提出了陰陽各自之間的中間狀態,也就是“少陽”和“厥陰”,在表裏上,明確了“半表裏”的疾病定位,在虛實上,明確了“半虛實”的疾病狀態,在寒熱上,明確了“半寒熱”的疾病性質,總結細化出了九大疾病辨證分類,即表—裏—半表裏,虛—實—半虛實,寒—熱—半寒熱。圓滿地概括和解決了疾病的表裏、虛實、寒熱相互夾雜的實際問題。在辨證上,又係統地賦予了六綱各自嚴格的疾病證候表現,確立了完善而簡明實用的辨證框架綱要,從而進一步對六綱的各自疾病提綱,分門別類的進行細化歸納,再進一步強調方證對應,施以相應的固定方劑,並在方劑配伍法則的指導下,更進一步的強調“藥症”關係,針對複雜多變的疾病,進行靈活加減,妥善地完成了一個辨證論治的過程。因此說,六綱辨證理論,具備了極為完善靈活的、理法方藥相統一的係統化辨證施治理論。可以說,六綱(三陰三陽)理論,是最早和最為完善的辨證理論,而八綱辨證的理論,是後人歸納總結的機械化理論,是六綱理論的派生而已。因此,用八綱去解讀《傷寒》六綱(六經),雖然可以說得通,但是,畢竟存在著僵化,以偏概全,欠缺完美。三、六綱(六經)框架理論(一)六綱理論的新認識以及概念規範1. 六綱辨證的概念修正六經一詞,本為經絡用語,為《素問·熱病論》經絡六經理論名詞。經方家辨證,乃為三陰三陽六綱辨證分類法,與六經經絡無任何聯係。後世八綱辨證,乃六綱辨證的派生演變,並且理論亦無三陰三陽六綱圓滿。稱《傷寒》為“六經”辨證或八綱辨證,實為不妥,且易與髒腑經絡混淆,因此,我們建議更正之為“六綱辨證”,還其本來應有的麵目,明確《傷寒雜病論》的辨證內涵,以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2. 病傳病傳,又稱“轉”。病邪從外侵入,或由內返出,由這一綱的證候轉變為另一綱的證候,稱為“病傳”。病傳與否,取決於體質的強弱、感邪的輕重、治療的當否三個方麵。如邪盛正衰,則向裏發生傳變,正盛邪退,則病轉出痊愈。身體強壯者,病變多傳三陽;體質虛弱者,病變多傳三陰。此外,誤汗、誤下,也能傳入陽明,更可以不經少陽、陽明而傳三陰。但太陰病和少陰表證也不一定從陽綱傳來,有時外邪可以直中少陰表位或太陰。如少陰表證的傷寒和中風,飲食問題導致的陽明中寒(太陰病)等。病傳的一般規律有:(1)次遞傳:就是按六綱表裏次序相傳。六綱由表及裏的順序是: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太陰。三陽上,如太陽病不愈,傳入少陽,少陽不愈,傳入陽明;三陰上,少陰不愈,傳入厥陰,厥陰不愈,傳入太陰。或三陽不愈,傳入三陰,首傳太陰,次傳厥陰,終傳少陰。(2)間傳:是不按上述由表及裏的次序相傳。如太陽病不愈,不傳少陽,而傳陽明,或不傳少陽、陽明而直傳太陰。間傳的原因,多由病邪旺盛,正氣不足所致。(3)表裏傳:即是相為表裏的兩綱相傳。例如太陽傳入少陰,少陽傳入厥陰,陽明傳入太陰,是邪盛正虛由實轉虛,病情加劇的證候。或反過來,裏邪出表。從陰傳陽,所謂陰病轉陽,就是本為三陰病而轉變為三陽證,為正氣漸複,病有向愈的征象。(4)直中:凡病邪初起即為陰性裏證表現,如陽明的中寒,由飲食寒冷、不潔,直接導致的太陰病。3. 合、並、係、屬四病概念與修正 首先,我們來談談“合病”與“並病”的概念問題。在《傷寒雜病論》的六綱(六經)條文中,多次明顯提到了“合病”“並病”的名詞,後世也對這兩個名詞概念,給以粗淺的解釋,最具代表性的,如現代教材上的說法。(1)合病: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出現相應的證候。而無先後次第之分。如太陽“經”病證和陽明“經”證同時出現,稱“太陽陽明合病”;三陽病同病的為“三陽合病”。(2)並病:凡一“經”之病,治不徹底,或一“經”之證未罷,又見它“經”證候的,稱為並病。無先後次第之分。如少陽病未愈,進一步發展而又涉及陽明,稱“少陽陽明並病”。這種概念的解釋,我們認為有些不妥。教材上認為,合病,是兩綱病或者三綱病同時發病,並病是一綱病未愈或治療不徹底,又連帶傳到另一綱,出現了另一綱的病證,出現了兩綱的病證。它們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兩綱或者三綱同時發病,一個是未同時發病,而是經過連帶傳變後,出現了兩綱病證。我們來看看《傷寒論》相關原文,言及合病、並病的,有如下幾條。合病: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之,宜麻黃湯。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陽明少陽合病,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必下利。當下之,宜大承氣湯。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陽明中風(注:當為三陽合病),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麵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陽明中風(注:當為三陽合病),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者,心下鞕,頸項強而眩者,不可下。並病: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堅者,不可發其汗。太陽與少陽並病,心下痞堅,頸項強而眩,勿下之。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複不徹,因轉屬陽明,欲自汗出,不惡寒。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濈濈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從原文看,言及並病的,必然是兩綱病,而不是三綱病。言及合病的,有兩綱病,也有三綱病。其中,兩綱的合病,如“太陽與少陽合病者,心下鞕,頸項強而眩者,不可下”。與兩綱的並病,如“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堅者,不可發其汗”。“太陽與少陽並病,心下痞堅,頸項強而眩,勿下之”。這三條雖然一條是說合病,兩條是說並病,但是文意相同,證候與治則也相同。這裏,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一綱病未罷,發生傳變,沒有按要求傳到另一綱,而是傳到兩綱以上,從上麵的嚴格的概念上說,是稱為“合病”還是“並病”呢?因此,我們認為,對合病與並病的概念,用教材的說法,並不完善。即使按照原文的用詞來看,兩綱的合病與並病的概念,也沒有太大的臨床意義,因為,無論兩綱或兩綱以上同時發病,還是傳變後的兩綱病同在,其證候和治則一定是相同的。並且,兩綱之間的合病與並病的概念,實在是容易發生混淆。另外,縱觀全書的條文,有合病、並病的不少,卻沒有明言是合病或者並病,尤其是在三陰篇裏,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如太陰少陰證候同在,或三陰證候同在,或陰陽的證候同在……為什麼隻在三陽篇裏談及了合病、並病的概念呢?我們認為,這是仲景在三陽篇做的一個概念示範,要我們領會概念,去舉一反三而已。那麼,我們再思考一下,如果按照教材說法,太陰病和少陰病、陽明病這三綱病,同時發病,我們可以叫合病,那麼,它們如果是由傳變而導致的,又能叫什麼?叫合病還是並病?這個合病與並病的概念,姑且不論原文是否有錯簡或是整理時的失誤,即使原文沒錯,也是不夠清晰和嚴謹。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兩個名詞概念,重新做一個清晰嚴格的定義,目的是使六綱辨證理論,更趨於完善和嚴謹。況且,用重新定義的概念對原文的合病、並病的名詞和概念進行修正,並未改變原文的病機和方證內涵,這才是最重要的。對合病、並病的概念,我們修正如下:並,有相鄰二者並行之意;合,有不相鄰二者或二者以上相聚之意。六綱的病位排列順序:三陽:太陽—少陽—陽明三陰:少陰—厥陰—太陰(1)合病、並病:可由傳變而來,或可同時發病,各自主證清晰,證治也必然相同,可合方治之。(2)合病:在三陰或者三陽裏,不相鄰兩綱(如太陽陽明合病、少陰太陰合病)或三綱(包括三綱)以上同病(如三陽合病、三陰合病);或三陰三陽彼此之間,有兩綱以上參與的(如陽明太陰合病、陽明少陽太陰合病),稱合病。(3)並病:三陰或者三陽裏,相鄰兩綱同病,稱並病。歸納一下:能稱為並病的,隻有太陽少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厥陰太陰。能稱為合病的,有太陽陽明、少陰太陰、三陽合病、三陰合病以及具備有陰陽相雜的兩綱以上同病的(注:因厥陰病具有陰陽錯雜的特殊性,有時也可以將這種情況直接歸屬為厥陰病)。接下來,我們再說說“係病”和“屬病”。係病和屬病,後世醫家沒有人提及和論述,這兩個病的概念,很特殊,是合病和並病的進一步的延伸,較為複雜。合病、並病,可以按證用合方去治療,如太陽少陽並病,各自的主證清晰,可以用桂枝湯合小柴胡湯去對治,太陽少陽太陰合病,可以用桂枝湯、小柴胡湯和理中湯去合方。而係病和屬病則不同,這兩種病,往往表現的病證比較複雜,或者有多綱病來參與,但是,有主次之分,也有緩急之分,在治則上,也有變通,並很好地解決了六綱辨證中的虛熱與實寒的歸屬,明確了其治則。書中比較明確的原文,有如下幾條。屬病:病人煩熱,汗出即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潮者,屬陽明也。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幹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製水,故令色白也。虛故引水自救。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複吐利。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係病: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係在太陰。傷寒轉係陽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我們對這兩個概念,做了如下定義:“屬”者,謂傳變之時,出現一些主要的它綱症狀;或未傳變但多綱症狀主次並存,屬某綱,則某綱為主,其他綱為次,以所屬之綱方證為主治,參以藥症權衡。“係”者,傳變之時,雖有本綱見證,但以它綱見證治則為主,是為所係,以所係之綱為主治,參以藥症。急則治標多見。其大要者:虛熱“屬”陽明,陽明實熱傷及津血虧燥。以血歸少陰、太陰也。以陽明清滋法治之。實寒“係”陽明。三陰虛寒,水飲結實。治以陽明裏實之攻逐為首要。(二)六綱(六經)的五種歸類法三陰三陽在陰陽表裏的順序和配屬歸類上,表現的比較靈活,大概可以分為下麵五種主要情況。對中醫的髒腑經絡、運氣、六綱辨證,進行了歸類指導。臨床辨證上,可以圓活地進行理解和運用。第一個歸類法:表之陰陽—少陰與太陽,裏之陰陽—太陰與陽明,半表裏之陰陽—厥陰與少陽。第二個歸類法:陽:從表到裏,太陽—少陽—陽明;陰:從表到裏,少陰—厥陰—太陰。第三個歸類法:按開闔樞順序,後世的《傷寒》六綱(六經)排列順序,就是按照這個來歸屬的。陽:太陽(開)—陽明(合)—少陽(樞);陰:太陰(開)—少陰(合)—厥陰(樞)。第四個歸類法:按陰陽為大表裏,即陽在外,陰在裏。三陽在外,三陰在裏。太陽外之表,少陽外之半表裏,陽明外之裏。少陰裏之表,厥陰裏之半表裏,太陰裏之裏。第五個歸類法:按陰陽大表裏分屬。太陽陽明為陽為表,少陰太陰為陰為裏。少陽和厥陰為大陰陽的表裏之間。這裏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一個是:太陽—陽明—少陽—厥陰—少陰—太陰。少陽和厥陰作為陰陽的樞紐:少陽是陽的中間體,厥陰是陰的中間體。少陽和厥陰又是陰陽的中間體。三陽靠少陽溝通;三陰靠厥陰溝通;三陰三陽靠少陽厥陰溝通。(三)六綱(六經)的辨病提綱《傷寒雜病論》,簡稱《傷寒》,是以三陰三陽辨證思想為主導,為了隨順人們的習慣稱謂,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六經辨證”。“六經”,這裏要理解成六大辨證法則之意,與經絡無關。寒邪最易傷人,外感症狀較重,因此,六氣傷人,以寒統之,代表外感。並以傷寒外感病為凡例,用精簡嚴謹的辨證法,示人以繩墨。正所謂“六經賅括百病,傷寒大法無殊”。後人有不知原理者,誤認傷寒法唯可治療外感,不治內傷。《傷寒》全書,以陰陽學說的三陰三陽立法,對疾病按照表裏虛實寒熱,以及半表裏,半虛實、半寒熱等進行規律性分類,辨證過程中,注重由病入證,由證求方,繼而細辨藥症,於高級的方證辨證中,參合藥症,對方劑進一步嚴格配伍加減,以達到最佳療效。書中列舉了六大疾病總綱,複以方證藥症為目,羅列諸治法要。現把六大辨病提綱,係統歸納整理如下,可以作為提綱挈領的入門。1. 太陽病總綱(1)太陽病: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2)太陽傷寒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無汗)麻黃湯類為主。(3)太陽中風證: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有汗)桂枝湯類為主。(4)溫病鑒別: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陽明病範疇)2. 少陰病總綱(1)少陰病: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2)少陰傷寒:少陰之為病,無熱惡寒,無汗。或無大熱,頭痛項強,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節痛,腰痛,咳喘,脈微細,或微浮細緊。但欲寐。麻黃附子甘草湯類為主。(3)少陰中風:身冷,汗出多而惡風,麵無華,但欲寐。或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手足冷,脈微浮無力。桂枝附子湯類主之。3. 陽明病總綱(1)陽明病: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2)陽明中風: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煩躁口渴欲飲水,脈洪滑。白虎湯類為主。4. 太陰病總綱(1)太陰病: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2)太陰中風:太陰中風,四肢煩疼,惡風重而汗出,身重。或微發熱,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或欲嚏不能,脈浮弱。甚則風水血痹,脈微。黃芪桂枝五物湯類為主。5. 少陽病總綱(1)少陽病: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少陽病,頭暈目眩,口苦咽幹,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善太息,寒熱往來,項強頭痛,耳鳴耳聾,目赤,腹痛、或便溏,舌苔薄白,脈弦。(2)少陽中風: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脈弦。小柴胡湯類為主。6. 厥陰病總綱(1)厥陰病: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2)厥陰中風:厥陰中風,汗出惡風,或但頭汗出、但寒不熱或微發熱,或寒多熱少往來,咽痛、頭痛、或耳鳴目眩。身痛,手足冷,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心煩,脈沉弦。柴胡桂枝幹薑湯類為主。六大病綱,基本有幾個歸屬的本家針對的方子。太陽家:麻黃湯、桂枝湯。少陽家:小柴胡湯。陽明家:白虎湯、承氣湯類。少陰家:當歸四逆湯。太陰家:四逆湯、理中湯。厥陰家:烏梅丸、柴胡桂枝幹薑湯。其他的複雜的方證方子,基本跑不出上述方子的組合演變。太陽和少陰雖然陰陽不同,卻同為表位。太陽是陽之表,少陰是陰之表,同時,少陰從陰陽的整體表裏上看,又是屬裏的,也就是說,三陽在外,三陰在內,它是既有相對於太陽的表證,又有裏證,比較特殊。這和三陰三陽的不同的分類屬性有關,參看上篇的五種歸類法去理解就會清楚。表證有兩種,一個是傷寒無汗,一個是中風有汗。這是表證的特殊性。而其他的少陽、厥陰、陽明、太陰,都不是表位,沒有外傷寒邪說法。有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