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某調查機構在對累積了20年的數據進行分析之後得出結論,管理人員、事務類人員以及小時工人都將薪酬看成是第一位重要的就業要素,隻有技術人員將薪酬看成是第二位的就業要素,而將技能提高看成是第一位的就業要素。在我國當前經濟發達程度不同的情況下,薪酬對於普通勞動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因此,合理、公平、公正的薪酬水平不僅能招募到適應公司需要的員工,更能激勵員工的積極性,努力工作。
薪酬水平的決定性因素
薪酬水平是指一定區域和一定時間內勞動者平均薪酬的高低程度。從這一定義出發,在時間一定時,薪酬水平可有不同層次的劃分,如按照勞動者的地域特征,可分為全國、地區、產業、企業的薪酬水平;按照勞動者的不同工作性質,可分為各種職業的薪酬水平,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的薪酬水平,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薪酬水平;按照勞動者的自然特征,可分為不同年齡組的薪酬水平,不同性別、不同種族的薪酬水平。
薪酬水平是否合理,直接關係到勞動力再生產的質量,勞動者勞動積極性的發揮。
影響企業薪酬水平變動的因素包括企業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企業外部因素主要有: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政府的政策、工會的作用、物價指數的變動、地區差異等。企業內部因素有:勞動差異、分配形式和企業效益等。
一、薪酬水平的外部影響因素
員工的薪酬水平不完全是雇主和員工在勞動力市場上自由交易的結果,也不是雇主在企業內部隨心所欲的產物,它要受到外部多種因素的影響和製約。主要的外部影響因素包括:
(一)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生產率
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是企業薪酬水平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對一個國家而言,勞動生產率低,勞動者的薪酬水平必然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薪酬水平的差距,主要是因為勞動生產率不同。對一個產業和行業而言,也是如此。現代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技術發展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必然反映在員工的工資差異上,其實質是勞動者自身人力資本投資與收益之間的差異。
(二)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
勞動力市場上供求狀況的變化,決定企業或雇主對勞動力成本的投入,從而影響企業員工薪酬水平的變化。這是因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薪酬水平由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決定。它對員工薪酬水平的影響關係,可簡單歸結為:如果社會上可供本企業使用的勞動力小於企業需求,企業會采取提高薪酬的辦法滿足對勞動力數量和質量上的需求;反之,如果勞動力市場上供大於求,企業則通過壓低薪酬的辦法,減低生產成本,賺取更多的利潤。
(三)積累與消費的比例
生產決定分配,社會產品總量決定分配水平。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國生產水平的關鍵指標,薪酬來源於國民收入中消費基金部分。因此,在國民收入一定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製約著薪酬水平的增長。積累的比重高,消費的比重就會低,薪酬也會隨之低。建國以來的曆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此外,消費基金又分為社會消費基金和個人消費基金,社會消費基金是指用於滿足整個社會物質和文化需要的消費基金,如國家管理基金、文教衛生基金和社會保證基金等。在消費基金總量不變時,社會消費基金比重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個人消費基金比重的大小,從而也決定了勞動者薪酬水平的高低。
(四)政府的政策法規調節
政府對勞動者薪酬的調節大體上包括個人所得稅政策、最低工資法、反歧視工資法以及工資指導線製度等。政府的這些薪酬調節措施主要是為了發展和完善勞動力市場,協調勞動力供求關係,引導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同時也是為了通過立法來規範企業的分配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