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壯哉!楊家!(1 / 2)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3年),宋太宗親征遼國,下令三大主力軍——楊家軍(主帥楊業)、潘家軍(主帥潘仁美)、呼家軍(主帥呼延讚)隨駕出征。楊家軍為前部先鋒,潘家軍為中軍保駕,呼家軍在後接應、供應糧草。

到了五台山,楊業率七子上山拜佛,以求平安。方丈智聰禪師得道高深,見楊業以天下為已任,極為感動,不忍楊家遭受滅頂之災,卻又不敢道破天機,便勸楊業解甲歸田。老令公歎道:“楊業並非貪功好戰之人,隻因遼兵屢犯邊疆,不單我大宋子民,就是遼國百姓也是深受其害。楊業唯有以戰止戰,逼迫遼國退兵,為天下百姓謀福祉。若宋遼兩國平息幹戈,友好往來,我楊業定解甲歸隱,不問功名利祿。”

智聰禪師道:“我有一言,留給將軍——金沙灘雙龍會;七子去六子回。”

老令公以為其中有個兒子會回不來,而大郎身為保駕大將軍,首當其衝,便請智聰禪師解說,禪師搖頭不答,老令公也不勉強,逐率七子下山出征。

楊家軍作為主力先鋒,所向披靡,遼兵節節敗退。遼國蕭太後為鼓勵士氣,親臨幽州前線,與宋軍對峙。蕭太後見楊家軍作戰勇猛,遼兵屢次攻打北宋都為其所敗,楊家眾將更是各個武藝高強,遼國上將蕭天佐、蕭天佑、韓延壽、耶律休哥、耶律斜珍等都不是楊業的對手。於是蕭太後想出“以退為進”的計策,借口談判,請宋朝君臣赴金沙灘商議,想誘出宋帝與楊家軍,布下天羅地網,準備一舉擒下宋帝與楊家將。

楊業識破詭計,因長子楊延平長得與皇帝相象,便向太宗建議由延平穿上皇袍,假裝皇帝與遼國蕭太後談判。奸臣潘仁美卻極力勸阻,說有損國體。最後在楊業的力諫下,太宗同意由楊延平代替自己,率軍遠赴金沙灘。而蕭太後也命天慶王代替自己,率領遼國精兵赴金沙灘,積極備戰。

金沙灘上,宋遼兩軍對峙,殺機四伏。談判過程中,天慶王看出皇帝是楊延平假扮的,計策已被楊業識破,逐下令開戰。楊業沉著應戰,命楊家軍分成三路殺進。左路由大郎延平、二郎延定、三郎延輝率領;中路由楊業、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率領;右路由四郎延朗、五郎延德率領。

楊家軍奮力抗敵,從已時戰到巳時,突然遼軍劇增,將楊家將三路人馬分而圍之,使其左右前後不得相顧。楊業發現敵情有變,於是發令左右兩路向外突圍,並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護軍民撤退。

監軍王侁反對楊業的意見,說:“我們帶了幾萬精兵,還怕他們?我看我們隻管沿著雁門大路,大張旗鼓地行軍,也好讓敵人見了害怕。”

楊業說:“現在敵強我弱,這樣幹一定要失敗。”

王侁帶著嘲笑的口吻說:“楊將軍不是號稱無敵嗎?現在在敵人麵前畏縮不戰,是不是另有打算?”

這一句話把楊業激怒了。他說:“我並不是怕死,隻是看到現在時機不利,怕讓兵士們白白喪命。你們一定要打,我可以打頭陣。”楊業無可奈何,隻好帶領手下人馬出發了。臨走的時候,他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個仗肯定要失敗。我本來想看準時機,痛擊敵人,報答國家。現在大家責備我避敵,我不得不先死。”

接著,他指著前麵的陳家峪(今山西朔縣南)對潘美說:“希望你們在這個穀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敗之後,退到這裏,你們帶兵接應,兩麵夾擊,也許有轉敗為勝的希望。”

楊業出兵沒有多遠,果然遭到遼軍的伏擊。楊業雖然英勇,但是遼兵像潮水一樣湧上來。楊業拚殺了一陣,抵擋不住,隻好一邊打一邊後退,把遼軍引向陳家峪,同時派七郎延嗣衝出重圍,找主帥潘仁美,搬救兵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