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縣的縣令是進士出身,像科場前輩學習經驗,打打秋風,是遊學的應有之意。李榮之兩人早早的準備好各自的文字,連同拜書一起投到府上,請求拜見。本縣王縣令回複,這一日請兩人在縣城東門外聚齊,然後一同與本地士紳在荷花浦賞荷花。
李榮之和寧采臣兩人提前刷洗好馬匹,沒有帶書童一同去拜訪縣令。兩人牽著馬在東門外等候王縣令,正看到,兩隊旗牌寫著“肅靜”“回避”,緩緩而來。隨著旗牌隊伍,一位管家模樣的人來到李榮之、寧采臣跟前。問過姓名後告訴兩人跟隨隊伍,到了荷花浦之後王縣令有話對他們說。李榮之兩人稱是,隨著隊尾看著前麵縣令身邊的管家,網荷花浦而行。
隊伍快到荷花浦,隊伍停了下來,管家招呼兩人,李榮之寧采臣兩人通報姓名,拜見縣令。縣令對兩人說,“你們的文章我看了,骨架已立,隻是略顯雕琢。李榮之的文章,對了方略再有些英氣,進士有望。寧采臣年紀還小,確實更有文采。一會兒要和士紳商量明年縣中祭祀河神之事,這是國家正典。你們以後釋褐為官,免不了做事。多看多學,不要做詞臣。”
向前走不遠,正看到一群士紳正在荷花浦外,迎接縣令。一番客氣之後,大家一起走進荷花浦。走廊兩側都是荷葉,微風吹來,荷香陣陣,涼爽宜人。走廊交彙處,這是一座涼亭,大八仙桌上,仆人已經放好了各種茶點,大家分賓主落座。
王縣令先說:“城裏夏日炎熱,還是這裏爽快,各位可是好享受啊。”一位富態長者說:“比不了大人操心縣裏這麼多事情。我們都是用心農事,隻是身上辛苦些。”這話裏就透著大家都辛苦,防著縣令開口太大。王縣令心裏明白,這些個土財主其實也都沒也幾個錢,就算是有也是善財難舍,想著給兒子買房置地。王縣令叫過李榮之二人,告訴大家“這兩人是遊學的舉人,現在住在河神殿那裏。現在投書到我這裏,正好今天帶來看看本地的知名景致,也為本地揚名”接著說,“我來過這荷花浦,也有幾次大約知道本地荷花的好處。他們是外人不知,請田先生為他們講解如何?”王縣令對一個中年男人說道。
中年男人,沒有蓄胡子,一拱手說道“王大人客氣了。又對李榮之二人說,我的伯父早年得中進士,如今在河南任職。我隻是個秀才,叫做田英。隻是常在鄉裏,對本地熟悉些。”田英接著說:“先來嚐嚐我家產的荷香豆糕。比起其他的豆糕多了一股荷葉香味。吃的時候先剝掉外層荷葉,也更幹淨些”。
接下來田英說起來,龜城荷花的好處。原來這龜城在平原,並不像其他的地方或者園林,賞荷花,也要看水流、看魚、看山。龜城荷花除了荷花本身之外,看的是早晨薄霧,掩映荷花好似仙境;看水滴滑滾荷葉似銀珠;看的是晚霞與紅粉荷花相應的一片紅。
隨著田英的解說,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場麵見見熱鬧起來。後來還喝了米酒,就更加隨意了一些。王縣令也談起明年祭祀河神,是本地的大事,大家要出力辦好。但也是隨口一說,沒有深談。吃了一個時辰,王縣令有叫過田英,頭碰頭說了幾句,給了本折子,就說有些乏了,準備回縣衙,然大家繼續玩。大家送了幾步,王縣令就領著李榮之二人,回到縣衙。
“說說吧,今天的見聞有何想法?”王縣令邊走邊對李榮之寧采臣二人說道。寧采臣先說:“在家鄉賞荷花,基本在哪家的園子裏,都有假山掩映。確實少見這種像田地裏的觀賞荷花方法。如果不是有人解釋,跟看穀田似乎一樣。有機會一定早起看看霧裏荷花。”李榮之說:“大人知道,我這些年除了用心科舉,家裏都不讓接觸事物,唯恐分心。還請大人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