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本官會向皇上請旨,優先確保金州糧餉輜重的需要,但凡金州所要,定然全予滿足,”畢自嚴向著京城的方向拱了拱手,沉聲說道。
自從複遼軍攻取金州,熊廷弼重新起用以後,北京城終於從遼沈之戰失敗的慌亂中安靜下來,一次金州之戰的勝利,重新燃起君臣百姓對於大明軍隊擊敗建奴的希望,眾望所歸的熊廷弼再度出任遼東經略,似乎也讓人們相信遼沈之戰的失敗,全都是因為袁應泰的個人愚蠢,現在有了熊廷弼,便再也不用擔心建奴了。
事實上,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之策以後,在相關的人事安排上,就已經出現不和諧的紛爭。
六月辛未,吏科都給事中薛鳳翔上疏指出,經略駐山海關,無法直接指揮廣寧駐軍,故而應該授予遼東巡撫王化貞更大的權力,賜給王化貞尚方寶劍,令其相機行事,而此時,熊廷弼甚至還沒有尚方寶劍。
壬午,廣西道禦史李應薦上疏,認為熊廷弼和王化貞,一人在關上,一人在關外,相距遙遠而事情繁多,擔心兩人不和,請旨嚴令二人齊心合力。
熊廷弼則上疏辯解,認為他與王化貞過去的關係很好,現在也沒有猜忌,上次就因為有人彈劾他不能團結將士,使他離職,使得遼東論於賊手,現在這些言官又無端要調劑兩人的矛盾,萬一以後他跟王化貞在公事上有些異同,而並非矛盾,這些言官肯定會重複以往的故事,造成新的事端。
這些奏疏的摘要,在邸報,或者華夏社送出來的情報中都有體現,從中可以看出,熊廷弼雖然被起用,但他遭到的質疑仍然不少。
在這種情況下,熊廷弼表現得非常大度,他先是請旨免去因為彈劾他而丟官的馮三元、魏應嘉、姚宗文等人的罪名,朱由校沒有同意。
然後又請複用遼沈之戰中逃跑的監軍道高出、胡嘉棟、餉司傅國、同知張文達等,認為若是處分太嚴,會讓以後的官員在失敗的時候,選擇投降後金。
這之後又舉薦曾經同他有過衝突,互相彈劾過的劉國縉為按察副使,前往登萊招撫遼民。
又請科道九卿,舉薦賢才,讓他隨材使用,請戶、兵、工各部,齊心協力,以恢複遼東。
熊廷弼的一些做法,譬如複用逃跑的監軍道高出等人,李彥未必認同,不過熊廷弼展示出來的姿態,卻讓李彥很是認可。
或許是吸取了前次督遼時的教訓,熊廷弼不斷為他過去,或者將來的對手說好話,出於公心也好,出於緩和各方關係,以免掣肘也好,這樣的做法,從大局上來說確實有利於穩定遼東局勢,至少熊廷弼應該是這樣認為的。
不過熊廷弼所麵臨的也並非一路坦途,至少他想要的尚方寶劍、精兵、糧餉、器械等,都是姍姍來遲。
金州大捷、鎮江大捷兩份戰報,恰似兩道霹靂閃電,一下子打破了京城僵持的局麵,各方勢力麵對這兩個重大消息,反應不盡相同。
朱由校大喜過望:“此誠遼東第一大勝,三娃果不負朕。”
在李彥的刻意設計以及孫承宗的用心調教之下,現在的朱由校和曆史上有很大區別,現在的朱由校似乎並沒有沉迷於木匠活,反而對戰棋十分感興趣,通過戰棋,他了解了很多治國治軍的道理,處理政務也變得有條有理。
雖然他依舊寵信客氏和魏忠賢,但並沒有荒廢國事,這樣一來,至少到目前為止,客魏自然也就翻不起什麼大浪。
金州大勝、鎮江大捷,似乎一下子讓遼東局麵瞬間逆轉,朱由校麵對的不再是一團糟的大明,他自然興奮,也更有動力做個合格的皇帝。
但朝中也有不少人對李彥上報的戰果表示懷疑,有些人即便是懷疑,也不會說出來,熊廷弼則不然,他當著朱由校的麵,直接質疑戰報上那些數字的真實性。
有人反對就有人支持,朝堂上居然為了這件事吵起來,最後還是孫承宗站出來說道:“微臣以為,鎮江大捷,當無疑問;金州之戰,也定然是複遼軍得勝,至於是不是斬首三千餘級,可讓天津巡撫畢大人勘明再奏,至於鎮江、金州之戰的詳情,臣以為可令登萊巡撫陶朗先前往金州,並遣人往鎮江查勘,待勘明以後,再論功行賞。”
滿朝君臣,說到對李彥最了解的,恐怕還是孫承宗,孫承宗看過兩份戰報,就細節來說,他甚至覺得鎮江之戰的水分更大,反而是戰果讓人不敢相信的金州之戰,其戰術思路清晰,若是真的發生,倒十之八九是真的。
孫承宗此話,也算是持平謀國的穩重之策,不過也有人提出不滿,認為勘明首級,就應該立即封賞,若是戰報屬實,這將是大明在遼東的一次大勝,應當重賞,不能寒了將士們的心。
最後,還是朱由校拍板,決定勘明首級,若確實斬獲三千餘級,立即重賞。
“若三娃果然得勝,朕要在金州獨立建鎮,以三娃巡撫遼東,王化貞巡撫遼西,東西同時著力,以期早日克滅建奴,”朱由校歡喜地笑道,他雖然覺得有些大臣分析得很有條理,一戰斬首三千級似乎不大可能,不過出於對李彥的信任,朱由校還是選擇了相信。
“臣、仍然以為,金州難守,”朝堂之上,也隻有熊廷弼這個倔強的家夥,還會在朱由校麵前,提出不同的意見。
“若李大人在金州,確實擊敗了建奴,如戰報上所說,以一萬對一萬,斬首三千餘,俘虜三千餘,臣敢請萬歲免去微臣之職,以李大人為兵部尚書,經略遼東!”熊廷弼脖子一梗,大聲說道。(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