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給一些企業做培訓的時候,經常會有員工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現在我把代表性的問題及我的回答整理出來,作為本書的最後一部分,以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對大家更深刻地理解JIT這種生產方式有所幫助。
【學員提問】
我有兩個問題想要請教:JIT真的能把工廠裏的浪費都消除掉嗎?
怎樣從員工這個層次去杜絕浪費?
【我的回答】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從舊觀念來看,很多人認為浪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從JIT的觀點來看,工廠裏麵的很多浪費是可以避免的。
例如搬運,很多人認為如果不從這道工序搬到另外一道工序,那就沒法工作。在JIT生產方式中,可以把兩個設備擺在一起,這時候中間品馬上可以移到第二個工序去製造,這樣就消除了搬運的浪費。
JIT就是提供解決我們前麵所講的工廠中存在的浪費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它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方法。它首先讓我們的企業改變舊的觀念,然後教大家一些實用方法去逐步消除一些浪費。
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個問題,員工的問題是因為員工的不良習慣造成 的。例如無所事事、混時間,這些都是在沒有推JIT的時候對他們的考核不嚴造成的。我在很多企業推行JIT、5S、TPM都碰到過同樣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員工的問題,我的經驗是這樣的:
首先要給員工洗腦,就是要給他們培訓,給他們灌輸一些新的觀念、新的方法,讓他們理解這些觀念與方法,讓他們懂得這樣做確實能夠消除浪費。
給員工培訓完以後,還要製定一些相應的製度、規定、操作方法,讓員工按照製度來做,按照規定來做,按照新的操作方法來做。
另外,還要製定針對這些方法的一些獎懲的措施,用績效考核來規範員工的行為。不按製度操作、不按照規定做的就要對其進行懲罰或者教育批評;按照製度規定操作方法做的就對其進行獎勵。這樣就能讓員工養成好習慣。
有數據表明,一個人的一種行為隻要重複23次就可以變成一種習慣,我們管理層應該不斷規範員工,讓員工照新的方法去做,重複到了一定的次數,例如十幾次、二十幾次,員工就會把這些新的觀念、新的方法變成一種習慣,這時候JIT就可以推行成功了。
【學員提問】
李老師,JIT能很好地應對生產過程中經常出現的插單現象嗎?
【我的回答】
現在市場變化確實很快,插單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有些市場部的人員甚至開玩笑說“沒有插單就不正常,有插單才是正常的”。
在傳統生產方式下,我們常常對插單感覺很頭疼。做過製造部經理、生產部經理的人都知道,本來生產計劃安排得非常好,流程進行得很順利,突然間插一個急單,把整個生產計劃都打亂了。
插單這個用推進式生產方式很難解決的問題,用拉動式生產方式就可以解決。如果我們某一張訂單數量增加了,我們就把那些可以往後推的訂單計劃作出相應改變。急單不停插進來,我們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改變我們的生產計劃。
當然我們改變生產計劃的前提是,當有急單插進來,要先跟采購部門、生產部門協商,要了解我們的生產能力、我們的采購能力,在得到相關部門同意配合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插單,而不是隨意插單。
插單也要經過合同評審,評審以後各個部門都覺得我們可以插這份訂單,那麼就可以插單。
【學員提問】
李老師,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做到一個流,是不是就不能夠實行JIT呢?
【我的回答】
有的企業經過一番努力能做到一個流,而有一些情況比較特殊的企業沒有辦法做到一個流。比如我在本書中講到的那個生產電腦連接線的企業,不可能注塑完以後馬上將一根線拿到下一道工序去,這樣會造成麻煩。
那這樣的企業能不能推行JIT呢?還是可以的。我們要知道,一個流是理想狀態或者說極限狀態,我們就算做不到一個流,也能讓在製品最少化,而且均勻流動。例如每道工序有50個在製品,就不要有的工序有100個,有的工序50個,否則就會造成不均勻。
一個流的真正含義是盡量減少中間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