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年輕人能說清楚自己要什麼,能回答自己的愛好是什麼,能弄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麼,以及準備用怎樣的奮鬥來把目標分清楚時,這樣的人必定會從萬千個迷茫、搞不清楚方向、盲目的人裏脫穎而出。
◆重要的是你要顯示一些東西出來,要讓人家能夠感知到你的存在和價值。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第一要有點兒本事,第二要有點兒高調。
◆你是一個好人並沒有多麼了不起,你要是一個好玩的人就真是很了不起了,而你要是一個說話、做事、為人都很好玩的人,那你將是偉大的領導。
第一要有點兒本事,第二要有點兒高調
有一個大學生朋友問我,中國人素來講究低調,而你卻主張高調,甚至認為高調才有戲,這不是與我們一向的傳統相違背嗎?這個問題似是而非。中國人傳統上不講究高調,但這是在農業社會時期形成的規則。在農業社會中要低調。為什麼?因為人們彼此認識,社會網絡相對固定,不需要高調,人們也不認可那種可能打破社會格局的論調。例如,趙本山演的《鄉村愛情故事》裏的劉能總是咋咋呼呼的,很高調,結果所有人都煩他。生活在一個村裏,你還高調什麼?
但是,如今這個時代不一樣,現在是信息社會與工業化社會,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鬆散化、規模化、快速化。從機會上來說,我們似乎接觸了更多的人,但從溝通效果來說,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密切度降低了。因此,如果不高調,其他人或許不知道你是誰,不知道你能做什麼,不知道你做了什麼,不知道你這樣做的道理,也不知道你與其他人做的有什麼不一樣……如此,則很難使能做者突出,也不易與不能做者分別開來,使得社會的識別成本高而運行效率低。
當然,我說的“高調”強調的是有實力與做功下的高調,既不是信口開河,也不是坑蒙拐騙。這並不代表你必須在功成名就之後才高調。人們應當把溝通能力當成一種普通的社會交往能力:你想做一件事情可以與別人商量;你想動員一些人一起努力可以發表演講:你想整合資源可以談判:你想知道社會與市場的需求可以做訪問調查……高調是指積極地、主動地、自然地麵對熟人與陌生人,正當、直接地與之溝通,而不是光在一旁自己想、自己念叨,也不是隻說悄悄話或者八卦。
我們今天身處一個快速發展且周圍充滿各類資源、機會和風險的時代,沒有一點高調溝通的意識與能力,就會成為“二八”定律裏的弱勢方。在這樣一個已經從本質上發生了變化但很多人還普遍低調的社會環境下,高調本身就是競爭力。許多家長、老師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給孩子灌輸的還是低調做人的理念。
上海灘有一句讚許他人的話,稱為“有腔調”。在他們看來,最“有腔調”的男人是周立波。“有腔調”有“酷、派、拽、牛”的意思,也有“有範兒、有勁兒”的意思;它的基本形象是光鮮、講究,但是往往又有點兒鼻孔對人、斜眼看人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那麼好,也不是人們在溝通過程中歡迎或者願意效仿的模式。我更提倡有格調的溝通。所謂溝通有格調,就是:可以主動表現,但有知識且謙虛,不以自己有知識而蔑視他人,不以自己知道一點兒而覺得隻有自己最牛;積極與人溝通的目的不是討好、獻媚,而是既有自己的想法,也尊重他人的意見,這就是所謂的不卑不亢;與人溝通能帶給人幫助與善意,同時也能傾聽他人的意見,追求妥協與雙贏;對他人的感受敏感,又不會過分緊張,不會無視他人的意見而顯得專橫。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利益分化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很多人都有個人話語權的時代,因此溝通就成為了解人、接近人、獲得人、與人相處、和平分離的基本能力。沒有溝通的能力就無法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
溝通不隻是一種意願,也是一種方法論與技術工具。徒有溝通的善意,不一定有好的溝通結果。我們要科學地學習並掌握更多的溝通知識、技術與技巧,進而在有限的溝通成本下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當我們給自己樸素的溝通佐以適當的專業方法時,就會收獲很多出入意料的結果。有人覺得學習溝通技巧太功利了,但是,既然你不怕粗糙的溝通把你陷在泥濘裏,為何擔心專業的溝通把你帶到花園裏呢?既然不怕在糟糕的溝通中受苦,又何必害怕學習了更好的溝通技巧而讓你幸福呢?溝通本來就像是蜜蜂的翅膀,學習溝通技巧隻是把翅膀還給了蜜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