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電信業進化的經濟評論(1 / 3)

這是一本舊作的修訂版。

舊作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曾以《數網競爭》之名,由三聯書店於2001年出版。我在本書保留了那本小冊子的前言,以便讓讀者了解,始於1998年的一場事關電信業開放市場競爭的辯論,怎樣讓我當上了“電信專家”。當時寫下的文字,今天再讀,沒有覺得讓自己後悔。

另外一部分,則是是在小冊子發表後的若幹年,陸陸續續又寫下的一些電信評論。也算人之常情,既然跨進一個嶄新的領域,總不免要多關心一點,對相關消息、故事、事件和政策法規的新變化,碰到一點寫一點,混合了個人的評論、批評和些許建言。

涉足電信讓我懂得了一點,那些身處“製高點”——或者叫“國民經濟命脈”的行當——也是可以改的。高度行政壟斷的生意,在引入市場競爭之後,並沒有像有人當年預言過的那樣,是什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會弄得國將不國的。沒有那回事兒。數個電信公司展開市場競爭,價格、服務、電信普及率一致發生了本書當時推測的狀況。“重複建設”嗎?似乎有一點,不過也沒那麼嚴重,因為由消費者出資、資本市場出資,適當重複便於競爭,不但沒花財政的錢,還給作為控股股東的大國企帶來可觀的利潤和資產。

十幾年過去了,電信開放市場何害之有?我倒是希望回到這個基本問題上,大家再擺一回事實,講一番道理,以便收獲認知方麵的教益。

當然也不能說,這麼一個大行業於今就一切如意,再也沒有繼續改的餘地。從本書當時討論過的話題看,電信、廣電完全的交叉開放,一起擁抱三網融合的技術革命大潮,還是遠遠沒有到位。部門壁壘還是深不可測,更通透的無縫市場依然沒有形成,從而沒有給消費者和國民經濟各行業,帶來技術早已可行的信息化的更大好處。

從製度變量看,數個彼此競爭的國企,比起一家超級電信公司獨占市場的格局,當然好到不可以道裏計。但是,倘若沒有民營公司的加入,市場競爭的質量總受些影響。這一點,人們在比較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大國企,與騰訊這樣民企的差別的時候,就不難明白。講創新驅動,體製非進一步開放不可。

這樣看,這本舊作的再版,可能還有一點現實意義。

周其仁

2013年7月於北大朗潤園

被人們當作一個中國電信問題專家,對我來說,是一件意外事故。話說1998年夏天,我有機會到世界銀行總部參加一項有關基礎設施融資的研修項目,當時北大課程結束得比較晚,所以等我於6月21日趕到項目所在地美國馬裏蘭大學時,研修活動已經開始了整整一周。因為晚到的緣故,我對研修內容就沒有怎麼進入狀態。沒有料到的是,兩天以後美國電信業發生的一件大事,卻讓我趕上了。6月24日,世界各大媒體差不多都在財經頭版報道,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下簡稱AT&T)宣布與美國第二大有線電視公司TCI合並,全部交易額480億美元。

企業兼並在美國不算新鮮事。1989年到1996年間我在美訪問求學,知道公司兼並和分拆差不多就是美國企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早就學得見怪不怪。但是,AT&T兼並TCI,仍然不失為一條引人注目的消息。人們都知道AT&T公司是美國電信業的龍頭老大。1997年,AT&T擁有7000萬遠程用戶、400萬無線用戶、110萬撥號上網用戶、1500萬企業用戶,並在全美250個城市擁有 teleport地方網絡,全年營業額達513.2億美元。這樣一個世界級電信巨頭,要是收購任何其他長途電話公司或地方電話公司,都不會令人感到吃驚。問題是,AT&T偏偏要收購TCI這樣一家當時看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有線電視公司。這究竟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