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結構與實體經濟的關係早已為人們所重視,並且已有很多學者對此做了比較深入和係統的研究,遺憾的是,經濟學家主要就金融結構論金融結構,而很少把金融結構與實體經濟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時至今日,有關這種關係的研究依然比較零散,缺乏係統性和嚴謹性。於是就出現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在現實世界中,金融結構與實體經濟運行的基本細胞——企業的關係被展示得淋漓盡致,而理論卻跟不上形勢的發展,顯得較為薄弱。尤其在當下的我國,這種理論與現實相脫節的奇特現象更是見慣不怪。

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金融結構理論框架,可以說在這方麵還沒有較為係統的理論成果。實際上,我們應從實體經濟角度——企業來研究金融結構。同時資本市場與銀行中介在很多功能上存在難以消除的差別,它們對企業發展的作用機製與績效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書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借鑒西方經濟學的相關理論,試圖構建一個關於金融結構的完整的理論框架,較為深入、係統地研究金融結構。在實證分析與理論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本書從企業發展這個角度出發,從而避免就金融結構論金融結構,形成一個完整的金融結構理論框架。

本書的核心觀點是:金融結構的變遷歸根結底是由企業發展引起和推動的,同時金融結構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會影響企業發展。圍繞上述核心觀點,通過考察企業發展與金融結構之間的關係,本書主要研究了金融結構的發展階段、不同金融結構的比較及發展趨勢、金融結構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和我國企業發展與金融結構現狀等問題。

本書的理論創新主要有以下幾點:

1.金融結構作為虛擬經濟範疇,其變遷歸根結底是由實體經濟範疇的企業發展引起和推動的,金融結構是適應後者的發展要求而變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企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產權矛盾,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就要求金融功能作出相應調整。銀行和資本市場存在功能上的差異,而金融結構變遷就會擴展和提升金融功能,解決企業的產權矛盾,促進企業發展。也就是說,金融結構及其變遷是企業發展中產權矛盾的表現形式或矛盾運動形式。

2.企業發展要求金融結構相應地變遷,金融結構的變遷是生產力和企業社會化發展的體現,並為企業發展和社會化的實現創造了條件,提供了適當的運動形式。我們認為支配金融結構變遷的是企業社會化發展的規律,也就是說,金融結構的發展變遷是企業發展推動的過程,它基於實體經濟的發展,當然這並不排除金融結構變遷中還存在其他內在的力量和邏輯。金融結構的自身發展規律就是從銀行主導型金融結構發展到市場主導型金融結構。

3.通過對不同金融結構的比較研究以及金融結構與企業的適應性分析,我們認為全球金融結構出現互相融合的趨勢。

4.金融結構有相對獨立性,它會影響企業發展,對企業的公司治理、風險管理、信息處理等方麵產生深刻的影響,既可能促進企業發展,也可能阻礙企業發展。

通過本書所建立的理論框架,針對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出現的企業發展與金融結構錯位問題,為推進我國金融結構改革以促進企業發展,筆者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議,其中包括發展全能銀行、完善資本市場,實現銀行和資本市場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