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浪淘沙 (1 / 2)

《二國演義》開篇,有一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卷首詞,為明代嘉靖朝翰林學士楊慎所作,但一直被認為是小說作者羅貫中所寫。最早的《三國誌通俗演義》(嘉靖本)是沒有這卷首詞的,直到毛宗崗父子校訂評點這部小說時,才加了這首詞。《三國演義》大普及,產生大影響以後,遂誤訛為真。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是詩、詞、曲無一不精的明代文人。他在寫這首氣勢雄渾、瀟灑從容的詞時,肯定受到了兩首前輩詩詞的影響。

一首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一首是辛棄疾的《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萬斛。虎踞龍蟠何處是?隻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會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難尋,碧雲將暮,誰勸杯中綠?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這兩首千古絕唱,最能點透大浪淘沙這誰也拗不過的曆史規律。

所以,楊慎在收尾處,將數千年來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盛衰興滅、風雲變幻、滄桑代謝、人間萬象的中華民族曆史全過程,統攬筆下,用“笑談”二字一語道破,不能不說是一篇發人深思、啟人悟解之作。

“懷古”也好,“吊古”也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也好,都是對於“江河萬裏流日夜”,“大浪淘沙無盡時”的曆史回顧。記得解放前夕,我還是個青年學生,在六朝故都南京讀書時,曾經以一種懷舊之心,去探尋過劉禹錫詩中“朱雀橋畔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的王謝人家而不得,既不見袞冕巍蛾、圭璋特達的望族輝煌,也不見鍾鳴鼎食、文采錦繡的豪門鼎盛,觸目所及,斷巷殘壁,舊墟破房,步履所至,瓦灶冷炙,窮苦人家。於是,一個人在江邊蹀躞時,望著滔滔江水,無法不生出江山依舊,世事變遷,正是楊慎這首《臨江仙》中的許多感慨。

那時,我還年輕,還不大懂得人間的萬事萬物勢必要經曆的新陳代謝規律。大浪淘沙,既無情,又現實,後浪永遠不斷地追趕著前浪,那一股不可阻攔的大趨勢,誰也不能改變,滾滾長江如此,曆史洪流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