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我是從一次偶然機遇開始的。
20世紀50年代,接觸過一點詩詞知識,也曾背過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中學時期,我更偏愛數學。真正對詩詞感興趣,是受毛主席詩詞的影響,我最早買到的詩詞是《毛澤東詩詞鑒賞》,後來,又陸續買了《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宋詩絕句三百首》、《千家詩》、《聲律啟蒙》、《唐詩鑒賞大典》、《全宋詞鑒賞辭典》、《中國哲理詩話》、《杜詩全集》等,越學越感到古體詩詞的精深、博大,言簡而意遠,語盡而聲存,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意深、詞煉、韻美。
我真正學寫詩是在2000年暮夏,省委抽調部分地專級幹部帶隊搞“三講”,第二期,我被轉戰到保定市安新縣。白洋澱百分之八十五都在安新縣境內,澱中分布著十個鄉鎮。當巡視組第一次下澱訪情時,正值七月中旬,我被碧波萬頃、蘆蕩千重、荷花百裏的自然景觀所陶醉,被放鴨捕魚的勞動場景所吸引,當我坐在船頭遙望天際那恰似朵朵白雲的鴨群時,順口吟出了“鴨群似雪飄天際,疑是浮雲落澱中。”當船行至荷塘時,一群身著花裙的姑娘正在采蓮,我心中驚歎,這才是真的“采蓮少女畫中行”啊!當我們臨近村莊時,見一群頑童頭頂荷葉,水中嘻戲,腦海中突然顯現出雁翎隊員的形象。撫今追昔,浮想聯翩,於是,寫出了一首七古“澱中行”。是這次偶然機會誘發了我的詩興,接連寫出了《雨中行》、《晨走白洋》、《百裏峽記》、《魚骨洞》等篇章。部分習作在報刊發表,更激發了寫作興趣,從此,便開始了舊體詩詞的習作。時年六十歲。
近體詩,是講格律、講意境的,要用形象思維,精煉的語言,借境達理。因此,創作一首較為滿意的詩很難,為此,我參加了《中華詩詞》雜誌社舉辦的培訓班。又自學了《詩論》、《格律詩語法》、《詩詞寫作概論》、《中華詩詞學》、《詩詞入門》、《詩詞韻律合編》、《唐宋詞格律》、《詞學概說》以及王力的《詩詞格律》等一些詩詞創作基礎理論。習作初期全用新韻。我在習作舊韻時,開始學習“平水韻”。但“平水韻”距今千餘年,有些字的歸韻讀音與今聲差異太大,不熟悉平水韻的人,難以理解。今天讀來本是同音字,但古人卻分作不同的韻部,今天讀來聲韻差異較大的一些字,古人卻把它們歸為一個韻部,這大概就是曆史的差異吧!因此,我改為參照《詩韻新編》十八韻部和八個入聲部為主,後采用《中華詩詞》“寬韻”十一個韻部加五個入聲部。其韻腳讀音與現代口語基本一致,讀起來較為順暢。“平水韻”作為習讀古詩和查證韻部的參考。本集中,凡新韻均在題目下注明。在燕南諸詩友的幫助下,艱難跋涉,曆經十餘年,小有收獲,習作詩詞三百餘首,部分作品被中華詩詞學會所編《吟苑英華》和《奧運詩詞大典》收錄,本人被吸收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本人一生主要從事行政工作,隻是晚年與詩詞結緣,尤其是退休後學詩寫詩,回憶往事,感受新生,自吟自賞,抒發情感,樂在其中。本集內容龐雜,既有上世紀60年代軍營生活的回憶,也有70年代人民公社生活的紀事;既有80年代縣級工作的足跡,也有改革開放的所見所聞;既有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也有對現實生活的感悟。現彙集成冊,請各位詩友、朋友批評指正。
彭慶彬老書記、張樹藩市長,在百忙中,為本書作序,深表感激。李克儉、劉宗群、王少峰等同誌為本集出版給予了諸多幫助並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書法家高鴻源先生、劉福柱先生、陶克先生、楊哲江先生、範誌文先生、趙文德先生,為本書題字,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王德恭2012年12月於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