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一(1 / 2)

彭慶彬

我和德恭同誌因工作關係認識三十多年了,退休後又先後為詩詞學會服務。他退休後的生活非常充實、豐富多彩。清晨起來,常看見他在湖邊劍影婆娑,也常聽到他高亢嘹亮的京韻唱腔;興之所至,吟詩填詞;閑暇之際,揮毫潑墨。為他的學有所樂、學有所獲而倍感高興,也對他退休後閑逸抒情的愜意人生而感到羨慕。他的詩集就要出版了,囑我寫序,限於我的文學水平,隨便說上幾句算是作序吧。

題材廣泛,是德恭同誌詩稿的一個特征。其內容有“往事如煙”、“感事抒懷”、“新農村見聞”、“體育健身”、“紀念酬贈”、“四海遊蹤”等六個欄目。不難看出,他從不同的層麵和角度反映社會現實、抒發喜怒哀樂的情懷。或放聲高歌時代主旋律;或一往情深地回憶難忘歲月;或真實地吐露人生感悟;或熱情地讚美祖國的大好河山;或真心地傾訴親情和友誼;或悲憤而又含蓄地揭露陰暗麵。這些作品內容真實、情感強烈,讀來令人振奮。題材涉獵領域多,體現了詩人視野的開闊和文字駕馭能力,能夠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當今詩壇有些人詩寫得較好,但題材卻很狹窄,限於某一個方麵。德恭同誌突破了這個藩籬,有賴其豐富的閱曆以及對事物敏銳的觀察和感悟能力。

有思想、有寄托、有寓意是作者的詩詞作品的一個顯著特點。請看《赴九寨溝途中》:

越嶺穿峰過大川,霧凇飛澗掛雲煙。山高誤有珍奇在,錯把霜花作雪蓮。

作者在赴九寨溝途中穿山越嶺,看到了霧凇飛掛在煙雲籠罩的懸崖峭壁間,朦朧中容易使人把高山的霜花錯認為是珍奇的雪蓮。其含蓄之處在於表麵上是寫途中所觀所感,但仔細品來,是對名不副實現象的諷喻。

再如《庭院海棠》:

陽春三月吐芬芳,錦簇花團凝似霜。多彩還須初綻日,滿枝珠蕾著紅裝。

這首詠物詩如果僅僅著墨於海棠多麼美麗、多麼茂盛等一般化的吟詠上,意義就不大了。而此詩是借物抒情言誌,以物喻人。因為海棠花是由紅變粉變白的,當詩人看到了凝似霜的海棠花,聯想到了白發老人,由白發老人想到了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從而發出了最美是青春,“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之慨歎。他的這種感受表現出來,能夠推己及人,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和思索。再如《放風箏》:

寒冰初解逗清風,欲借春潮上九重。銀線徐徐碧空盡,望天還有數千層。

他的詩富含哲理誌趣,所謂哲理誌趣就是詩人對哲理的追求,作者借“放風箏”告誡年輕人“隻有更高,沒有最高;隻有更好,沒有最好”的道理。前進的路還很長,要一步一個腳印,奮力拚搏,爭取做得更好。既是呼喚,又是同情,更為發人深省。

再如《冬至》:

日短夜長初九寒,冰封三尺霧生煙。莫言臘月朔風烈,不盡嚴冬春不還。

絕句不怕起得平,就怕結得弱。前兩句看似平平,但給後兩句埋下了伏筆。“莫言臘月朔風烈,不盡嚴冬春不還。”作者用人所共知的事實,告訴人們隻有經過艱苦奮鬥,才能取得成功。有了寓意,便有了含金量。細思,確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深刻解讀,並賦予了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