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這本小書,收集了筆者近三年來創作的雜文。說起來,我涉獵雜文也屬偶然。記得1989年下半年出差到某市,在“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之類酒謠的圍攻下,喝得我胃出血,眼發直。晚上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百感交集,誰說吃喝風隻對國家是災難,對吃者與被吃者何嚐又不是災難,於是便有了本書的第一篇:“吃的煩惱”。隨後,看見《中國青年報》“求實篇”的“三孔杯”雜文征文,便試著寫了一篇“當心衍太太”寄去,居然得了二等獎,後又為“全國中青年雜文選粹叢書”之《地火集》收錄。初試成功,激起了我對雜文的濃厚興趣,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每年均在《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雜文報》《湖南日報》等全國及省以上十多家報刊發稿20來篇,幾年下來,小有收獲,經過篩選,挑出60篇湊成了這本小冊子。

我長期工作、生活在機關,雖然所見、所聞甚廣,但因筆者生性疏宕愚頑,不肯老老實實讀書,缺少大徹大悟之靈性,亦無大起大落、豐富曲折之經曆,因而注定了這本小冊子隻能是平淡平庸之作,充其量不過是湘江邊的喃喃絮語,並也以此而作書名。所幸筆者向來恪守“我筆寫我口,我口應我心”的信條,所作均為有感而發,力避空話、套話、假話,力求激濁揚清,發揮投槍、匕首的作用。但因水平所限,違願之處,實為“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有位剛學寫雜文的朋友曾問我,寫了三年雜文有何感受,答曰:甜酸苦辣,盡在其中。

俗話說,一人一方天。自從迷上雜文,下棋打牌便覺索然寡味。每每讀到雜文精品,仔細把玩,愛不釋手,體會到精妙之處,便如入名山,如泛大河,如對奇樹,如拈妙花,如醉如癡,自樂其樂,大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每每自己稍有較為滿意之作,倘能針砭時弊,一箭中的,引起療救者注意,引起昏憒者警醒,我便欣慰,我便大笑,寫作的艱辛苦楚,隨即煙消雲散。

不過,弄雜文確是小事一樁,既不能經世濟國,也不能永垂不朽。千萬別相信“一文定邦”之類的神話,能起到“提個醒兒”的作用就很不錯了。別把雜文看得太神聖,也別把寫雜文的人看得太偉大。或許文章雖然發了,冷不丁一個電話揪你去見官。或許熬了幾個夜,所得稿費還抵不了兩包煙錢。因此,想以此走仕途、奔小康者,我奉勸他趕快另辟溪徑。

弄雜文也別想出轟動效應,不要以為幾塊豆腐幹兒上了報屁股,就成大作家了,就成名人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愛讀雜文的,特別是對那些忌疾諱醫,厭惡雜文的人來說,就更別指望他捧您的場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沒有這種自甘寂寞的精神,是決寫不出好雜文的。

寫雜文實在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差事,沒有對人民深切的愛,對腐朽痛徹的恨,是寫不了雜文的。沒有對雜文摯著的追求,是當不了雜文家的。

這本小冊子文思淺陋,羞於見人,承蒙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劇作家劉鳴泰同誌熱情鼓勵,親自作序引薦,高山流水,寸心銘佩。在此書的寫作與發行過程中,得到了諸多同仁與朋友的支持,特別是周愛國同誌利用工作之餘校對了全書稿樣,在此一並感謝。

作者

1993.8.於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