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末,我和朱仁夫先生去北京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在列車上,我們的話題開始轉向香港設計藝術史。我們認為香港設計藝術在世界上具有獨特的地位,香港設計藝術波及了中國內地,影響了世界。但香港設計藝術至今沒有一部完整、係統的發展史,這不僅是香港人的遺憾,也是全體華人的遺憾。因此,我們想嚐試做一項有意義的工作。朱老師多年從事藝術的研究,在他的影響下,我們初步確定了香港設計藝術史的選題。在朱老師的指導下,我完成了課題初稿,隨後,朱老師和我多次修改。2005年初正式開始向家奪七科金規劃辦中申請“香港設計藝術史”的立項,並於當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批準。立項後,我成為了課題的第二主持,我除了負責本題的規劃設計工作外,還負責“香港平麵設計史”的研究工作,從開始準備到成初稿,前後共花費了6年時間。

本書在寫作上力求通過對香港平麵設計各個曆史時期的特征展現,來描繪香港平麵設計的流變過程,以及對當下整個中國設計的借鑒意義。由於港平麵設計曆史上誕生了眾多的設計師,也產生了大量的類型和創新流派。因此,用30多萬字來描述香港設計發展史尚做不到詳盡尚做不到詳盡與深邃。故此,本書尚存諸多不足之處。另外,由於本人學術淺薄,能力有限,書中還有許多不足,還請學者和讀者賜教。本書作為探索成果,期望能為今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在香港平麵設計史的研究過程中,本人有幸結識了眾多香港學者,如香港設計大師靳埭強先生,他嚴謹、紮實的治學理念以及在香港平麵設計史研究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讓我受益匪淺。香港設計師餘奉祖、李永銓、吳秋全、餘誌光、黃安先,也給予了我大力的指導和幫助,在此深表感謝。此外,還拜讀了不曾結識的其他眾多學者的專著和論文,他們的學術成就對我完成這部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向他們致以最誠摯的謝意!感謝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圖書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曆史博物館等單位朋友,是他們幫我提供查詢、掃描和拍攝等方便。還應感謝湖南理工學院美術學院的朱仁夫老師,他是我的恩師,他在學術上和精神上給予了很大的支持與助,對我成這本書也起到了相當大的推進作用。感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杭間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蕭默先生、湖南大學的何人可先生、湖南工業大學的朱和平先生、武漢理工大學何方女士,他們對木課題和本書的研究也提供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在此深表感謝。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和家人,他們是我生命與事業有所發展的基本保障,尤其是我的妻子卿華女士,這些年來,她默默無聞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完成書稿的動力和源泉。還有我的女兒涵涵,她的活潑可愛給予我無盡的歡樂。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除了上麵提到了各位老師的大力支持外,還有很多默默為我提供幫助的朋友,在此,我謹向所有提供幫助朋友致以衷心感謝!

萬長林

2011年6月30日於嶽陽南湖畔

編後語

編著《香港設計藝術史》是一個雖不漫長但卻艱苦,雖不溫馨但卻充滿收獲的過程。

七年前,我和《湖南設計史》作者萬長林說起設計史研究話題,意識到中國設計與世界設計接軌的一個最好切人點就是香港設計,而香港設計史研究目前仍是一個空白,我們大陸的學者是否去開墾這一處女地?於是我和萬組成一課題組,向國家申報了“香港設計藝術史”這一社科規劃課題,並獲得了立項批準(2005年)港企業家胡永輝先生給予了一定的經費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