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連朝中的袁潔、劉壁、鄒智、曹保等人也兜不住,國舅壽寧侯張鶴齡和建昌侯張延齡兄弟,仗著朱佑樘和張皇後的溺愛,敗壞鹽課,侵奪民田,爭風吃醋,毆打貧民,搶奪民財,甚至和太皇太後周家爭田,所做的很多為非作歹的事,真可謂磬竹難書,真乃是“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所到之處哀鴻遍地,一地雞毛,開創自明代以來惡人的榜樣,往往這種惡人相,被描寫成地痞之類的惡霸,可是這二位很大不同,不管是誰連帶著官府,朝堂中的大人物及別的勳貴皇族全部禍害一遍。誰碰誰倒黴,引起了公憤。朝廷六部尚書、督察院等大員的集體彈劾。上至九卿,下到黎民的一場轟轟烈烈聲討這對國舅爺的彈劾書猶如雪片般攤在了朱佑樘的案頭。
起因是壽寧侯張鶴齡與長寧伯周彧在京城聚眾鬥毆。雙方上百家丁在街頭大打出手。這個長寧伯周彧也不是普通人,是外戚英宗周皇後的弟弟,也就是明孝宗的舅公。而且此時太皇太後周氏還在世的。兩家超級外戚平時就相互看不順眼,上一次因田地之事鬧的你死我活,這次因為生意上爭利的事情大打出手。
《大明時報》如果此時再不報道,聲譽將會有損,公正、公平性會被質疑。好在章子俊的回信給了章順一點決心,信中道:“對事不對人,隻報道不評論,護朝廷威嚴之重耳。”
本報記者吾是老實人報道:“長寧伯周彧、壽寧侯張鶴齡兩家以瑣事忿爭,聚眾競鬥,喧傳都邑,上徹宸居。蓋因平日爭奪巿利,已蓄忿心,一有所觸遂成讎敵,失戚裏之觀瞻,損朝廷之威重。”
這一篇文章用加粗字體,四周套用花邊,在七十二期的頭版頭條上。引起了天下震動。
七十三期《大明時報》繼續報道,本報記者吾是老實人報道,由吏部尚書屠庸偕九卿上言說:皇帝曾詔令勳戚之家不得占據關津陂澤,設肆開店,侵尋民利。敕都察院揭榜禁戒,擾商賈奪民利者,令巡城巡按禦史及所在有司執治。
第七十四期《大明時報》頭版頭條再一次報道六科、十三道等言官亦就此上言。身為朝廷勳戚,各自帶領上百號家丁在京城鬧市相互鬥毆,影響實在惡劣,實在有失朝廷威嚴。
《大明時報》連續三期針對周、張兩家的報道,朝中官員的聯名實舉,生怕自己的名字沒有出現在報上而遺憾,《大明時報》報社門口排起了長龍。
外戚長寧伯周彧與壽寧候張鶴齡,經營私利,兩家忿爭,至聚眾相鬥,震動京師。吏部尚書屠庸偕九卿上言說:憲宗皇帝曾詔令勳戚之家不得占據關津陂澤,設肆開店,侵尋民利。而現在勳戚諸臣不能恪守先詔,縱家人列肆通衢,邀截商貨。都城內外,所在有之。而且永樂間曾榜例:王公仆從二十人,一品不過十二人,今勳戚仆從數百,大違舊例,其間多市井無賴,冒名罔利,利歸群小人,而民怨不止。今周、張兩家以瑣事紛爭,有損朝廷威望,請戒諭修好,凡有店肆,一律停止。敕都察院揭榜禁戒,擾商賈奪民利者,令巡城巡按禦史及所在有司執治。六科、十三道等言官亦就此上言。
朱佑樘案頭除了各科的劾書外,還有《大明時報》,一麵是祖母的弟弟,一麵是皇後的弟弟。縱然被六部九卿大員集體彈劾,朱佑樘也隻能和稀泥了事。下旨言仍依永樂間榜例,裁定勳戚家人,不得濫收。彡彡訁凊
就此《大明時報》被張皇後惦記上了,指使壽寧侯張鶴齡處處為難報社,這一日張鶴齡差人來說,要報社為其寫一篇歌頌稱善的文章,被章順立即否了,也是傳話的人沒說清,章順以為是壽寧侯要立牌坊,其實是讓報社給張皇後唱讚歌,登報賀壽之用。張鶴齡一聽報社給否了,氣不打一處來,上次街頭打架,給自己上眼藥,落井下石就數這報社最起勁,重要是留下了文字,讓後孫們怎麼看。如今還的敲打敲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