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大明時報》(九)(2 / 2)

關於程朱理學,是對是錯,先不用去爭辯,因為接下去即將有個人會提出“知行合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學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

再過幾十年又會出一個大人物張居正,大力改革大明現有的法度,用不著章子俊操心勞神。一位推出心學,推翻程朱理學。另一位付諸行動改革社會。而章子俊此時隻是做個鋪路石的作用。

很快第二十八期,二十九期頭版頭條刊登了大儒文章,駁斥雄雞報曉的《工商皆本》及《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是阻滯社會發展進步絆腳石》的文章,是反儒家教導,是反太祖的國策,要遵循先祖製定的士農工商定位,一旦修改天下大亂矣。

而程朱理學是繼孔孟之後,“是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這樣的學說,怎麼成了絆腳石?朱熹強調天理的重要性,提倡消滅人的欲望,難道也有錯?隻不過是像雄雞報曉這樣的人,沒有讀懂對朱熹產生誤解罷了,“存天理,滅人欲”又不是朱熹提出來的,隻是發揚光大而已,《禮記·樂記》:“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不能泯滅天性而做出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的事。即人的欲望必須要有一個限度,所以朱熹消滅的是過度的欲望,是為所欲為,而不是正常的欲!《朱子語類》朱熹的話:“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吃飯,是天理,而想要吃山珍海味就是人欲;一夫一妻,是天理,而想要妻妾成群的就是人欲了。由此可見,朱熹的人欲說的就是過度的欲望。

顯然這篇文章是程朱理學的捍衛者而寫的,雖然在署名上隻是用了一個靜陽居士的號,讓人一下子聯想到了南都詩社。

這就說明《大明時報》站在了一個公平的台階上,無論對錯,隻是發布文章的平台而已,而不是一家之言。章順發的總編的話說道:“本報立場公正,力求對天下事物不同的看法,展開討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隻限學術交流,同時也是持言論獨立精神,與一切個人關係及黨派無涉。所報道凡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引起的糾紛與本報無關。”

此時的明朝人,對什麼個人隱私、各種情報、家族秘密,人權之類這些都沒有法律保護,也沒有這樣的意識。連皇帝的日常起居都被史官記錄起居注,“君舉必書”。因為儒家崇仰的是君子坦坦蕩蕩,以天下為公。章順的這則聲明先入為主,定一個規則,把一些有違祖製及大不敬的言論直接拉扯到學術的範疇,用來保護作者,同樣也撇清自己的麻煩。

隨著《大明時報》的發行量迅速擴大,大量的書生“投稿”到《大明時報》爭相要求刊登的大量稿件,朱誌浩忙的日夜顛倒中,起先采用的稿件都有“稿費”,然後這些書生、文人要求倒貼銀錢,隻要能把自己的文章被報社采用,登上報紙,這可是揚名的機會。

特別是詩詞歌賦、雜文、話本之類居多,還有許多文人學著要求連載的,連一些小的出版商拿出買來的一些稿件,想倒賣給時報......。

當然最受歡迎的當屬民生版塊了,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據宛平縣衙報道,宛平朱家出資修路鋪橋總長已超過百米,石橋一座。修橋度人過水之界,鋪路行大道之基,善發於心,鋪路大功德,修橋無量功德也。

石燕鄉黃舉人安置過往流民,施粥已達一月,這種施粥真乃是雪中送炭、救急的仗義行為,當屬善舉也。

從順天府開往山東的運船在大興遇連日暴雨,翻覆在河道旁,大興縣衙以組織人手前往救援。

刊登這樣的小道消息就是為了拉攏底層官府的人心,給那些縣衙官府唱讚歌,從而獲得《大明時報》在官場上的各種便利及好處。先不說這個黃舉人安置流民是什麼目的,不過施粥卻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