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詩詞歌賦,主要刊登所有文人前來投稿的詩詞歌賦,每一首都有主編的評語,並被打上等級,分為上等、中等、優良、良好。第七版是讓讀書人,士子、文人為之發瘋的板塊,所有被入選的詩詞歌賦,按不同的等級還會有一座可傳子孫的實物獎勵,可是更看重的是有《大明時報》大紅印章的一紙獎狀文書,某某某在《大明時報》詩詞歌賦月賽中榮登魁鬥,獎勵平安府出品的琉璃飛馬一座,底座刻上其名,永作紀念,流芳後代。餘下分別是中等木雕一帆風順一隻,優等銅製獎杯一座,良好銅製小一號獎杯一座,並全部會刻上文字,以資鼓勵。
同樣的獎勵還有在第八版上,天下文章,轉載或是刊登前來投稿的文章,體裁不限,隻要是好文章,就會有獎勵,同樣的平定等級和獎勵。如果文章好成績優良還為寒門士子們提供“獎學金”。
這樣做無形中把《大明時報》變身成為繼國子監後能代表民間的評語及獲獎機構,勢必會影響到往後科考會試中去,這讓章子俊想起了明末時期東林黨的做法。先不管這些,為了生存,不光是為自己,等自己死後還要為子孫著想,不得不為之了。
就這樣第二十三期三百份《大明時報》一天內被送光,對,是送不是賣,其中一大半被送進了京城各衙門內,分別由袁潔、劉壁、鄒智、曹保送往各衙,其中鄒智的翰林院引起了轟動,在禮部曹保被同行罵道“有這好事,主事大人為何不早通知,好讓大家也出份力。”因為在這一期的報刊中看到了報中對官員的尊重,在京城為官的都是人精啊,看看連死去的人,致士的也不放過,評語都很高,這將會影響到將來自己的那一天。翰林院的轟動是因為早期的《大明月報》怎麼變成了《大明時報》了,而且沒有當前有翰林院的文章,全部報道用白話文,能看明白也能把每個文字讀出來,怎麼感覺就那麼地別扭,越看越不懂呢?
除了送出朝廷各衙門外,其餘的二十三期《大明時報》被送進了京城內各個飯莊、酒樓、茶樓、勾欄、書院、商會等場所,因為是白送,這些場合都樂意接受,古代對待有文字的不管是報還是書,都是很敬仰的,也會小心地收藏,因為凡是帶字的紙,從心底裏會生出一絲敬畏。而且書籍很貴,不是平常百姓家裏能有的東西。
送出了三天後,章順感覺怎麼沒有翻起一絲漣漪呢?一邊按排第二十四期的《大明時報》,正在納悶時,就聽到門房口有人大吵大鬧起來,章順急急往大門小跑而去,老遠看到一老婦正座在大門口地上撒潑打滾,邊上圍著鄰近的街坊市民,也在交頭接耳,竊竊私語,門房張老頭帶著二名衙皂嗬斥著什麼。
了解情況後才知道原來是通訊員花開富貴報道的一篇煤石坊張媒婆家的偷盜案文章出現了差池,張媒婆羞於見人,故而來到報社門口大鬧起來。說了羞於見人,卻在地上撒潑打滾不羞人麼?這讓章順看不懂,摸不著頭腦。章順不得已讓門房張老頭打發了二名衙皂,曉之以理,好言好語勸慰著張媒婆。
目前這些通訊員,記者、特約寫稿員都是袁潔他們在朝廷內部的門生、學生或是好友、親戚等關係戶安排,這些人分布在各衙門內的小吏,沒有經過正式的培訓,有人連新聞是什麼都不明白,隻知道不管是什麼消息都可以投送到報社去,為了掩人耳目就用佚名的方式,取一個“網名”什麼的,這樣做每月可領取報社一筆酬勞,可補貼家用還沒人知道,好在都是讀書人,還有點操守,送來的都是真實事。比如煤石坊張媒婆家的偷盜案,估計那個叫花開富貴的連現場都沒有去看,私下裏問了辦案的姚捕快後,就寫了一篇。
也有人不佚名的,比如兵部的小吏趙光,把兵部內一些過時的消息透露出來,還有那個魚得福,不就是兵部職方司副使(從九品)餘德富取了個諧音名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