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定下的國策不能違,太祖朱元璋在體製的設計上,可以說完全就是按照“利出一空”的思想來設計了。對商人嚴格限製,出行不能乘坐馬車,不能穿綾羅綢緞。對手工業者,軍戶還有平民百姓等,實行了嚴格的戶籍安排,職業流動性也不能太大,你的祖上是做什麼的,到了你這一輩,你也就隻能做什麼,所謂的手工業者、匠人還有軍戶的傳承。
例如在工部行文中規定農民要定時定量種植棗、桑、稻米之類的農作物,具體的操作層麵,還做了很詳細的規定。
這樣的爭吵已經提升到了國策層次了,反對者擺出了許多先人的警句,例如“韓非子的話,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遊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務而趨末作。”意思是說,明君治理國家的政策,就是要使工商業者和遊手好閑的人減少而且名位卑下,以避免減少從事農耕本務的,轉而去致力於不入流的工商業。
有人借此抨擊當今時政,“今世近習之請行,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奸財貨賈得用於市,則商人不少矣。”彡彡訁凊
意思是說,如今社會上,向君主的親近侍臣賄賂托請之風氣很流行,這樣就可以用錢買到官爵;官爵可以買到,那麼工商業者的地位就不那麼低賤了。投機取巧獲得的財富有了市場用途,則商人就少不了。
有人有道言“聚斂倍農而致尊過耕戰之士,則耿介之士寡而高價之民多矣。”
意思是說,那些商賈搜括財富超過了農民收入數倍,如今通過商業行為就可以輕鬆獲得,誰還願意不辭辛勞的耕作,冒著風險去作戰呢?就會使剛正不阿的人越來越少,而經營追求商業高收入的人就越來越多,國將亡矣。
自從《大明月報》改成《大明時報》起,時任承宣布政使司左參議的袁潔七年來一共出了二十二期,平均下來一年隻出三期,主要是因為古人辦報沒有經驗,把重點放在鄉試及會試上,每到大比之年,就多出幾期,報一些大宗師是誰,什麼題是熱門,有望誰能中舉,發表一些考生文章等。
這份《大明時報》還是少詹事的劉壁及庶吉士鄒智,禮部主事曹保加上袁潔四人合辦的,一直以來都沒有賺錢,而且還在虧本,是因為前期的投入太大,本以為能賺大錢,萬萬沒想到弄到現在不死不活狀態,鄒智,曹保想退出,麵子上又拉不下來,為了這事,五年前袁潔曾去信給廣西的章子俊討要經營辦法,結果回信一看,裏麵有許多詞句根本看不懂理解不了,比如,新聞時效性、報刊定位的力度把控、用什麼樣的視角解讀某些突發的新聞、報刊的風格針對什麼樣的受眾、作為文化的載體要有自己的的性格等等。寫一些新聞的要素就完事了,還是確定主題方向後,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在挖掘報道素材、怎麼選材、報道什麼內容就是關鍵,仕農工商定位在哪一個階層?
袁潔、劉壁、鄒智、曹保及手下的一眾士子看著一大推術語之詞,有點摸不著頭腦的感覺,這個時效性是什麼東西?這個報刊還有性格?這個把控力度又是什麼鬼?新聞還有要素?什麼是視角?這些字全認得,也能讀,可讀出來就是理解不了,這讓袁潔的老臉沒地放了。
對於古人來說,報刊、新聞、報道、選材、受眾、載體、要素、定位這些詞句的組合,全部是全新的,就如你到明朝跟古代人說,物業、粉絲、電飯煲、快充、電視機、電話、支付寶、掃碼,網絡等等這些日常用詞,肯定把你定位為神經病,哦,不對!古代也沒有神經病這樣的用詞,被稱為癲病、瘋病、狐大仙、中邪病等等。
這些用詞是在古代沒有出現是因為沒有這方麵的東西及科技,就說平時的對話吧,如果你說農村,古代人是聽不懂的,會問你,農村是在哪個村?又如看到漂亮的女人,你說那個女孩很漂亮,古人也不明白,女孩是指五、六歲小女孩,會把你當成是變態戀童癖。還有在對話中說幹部、領導、社會、進化、資本之類的詞組,也是聽不懂的。
礙於麵子袁潔也不好再問,不過章子俊早就說明了,讓其招收幾名從平安鎮科技學堂畢業的學生,就會解決許多辦報刊的難題,比如報刊的專用紙張,印刷的油墨,活字的排版技術等,而袁潔為了報刊的精良,在質量方麵一直在用刻板印刷,這樣做首先就提高了成本,原本書在古代就是貴,少數人能消費得起,報刊這樣的讀物原本就為了大眾,目前弄的跟書一樣貴,所以在受眾麵上就違背了報紙的優勢,《大明時報》能撐到現在也算是奇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