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是以企業這種經濟組織形式作為管理對象的,因此,在開始研究企業管理的規律之前,不能不首先對企業這一經濟組織形式進行必要的分析正確地認識企業的概念及其特征,對於改進企業管理、深化企業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節企業的產生和發展
一、企業的概念
什麼是企業?這個看似簡單而實際上十分複雜的問題,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深化,企業越來越呈現出其豐富的內涵對於企業的概念,資產階級學者眾說紛紜,但在他們給企業所下的不同定義中,都包含著兩個基本的內容。
第一,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第二,企業是有獨立會計,即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經濟組織,社會主義企業的概念應如何表述?也是意見不一,我們認為,社會主義企業是依法自主經營、實行獨立會計核算、自負盈虧、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經營單位,要正確理解“企業”這一概念,必須掌握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企業是商品生產和經營單位,也就是說,企業是從事經濟活動的經濟組織,社會勞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按其與創造財富的關係來劃分,大致可分為經濟活動與非經濟活動兩大類。從事非經濟活動的單位,我們一般稱之為事業單位或行政單位,隻有從事經濟活動的單位才可能是企業。還必須指出,企業所從事的經濟活動必須是麵向社會的;必須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4也就是說,企業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從亊商品生產或經營的經濟組織,是商品經濟活動的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給自足的農家、互助互利的“互助會”都不是企業.
第二,企業是依法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
企業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不是國家政府的附屬物,它必須擁有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即在符合國家要求、服從國家法令、執行國家政策的前提下,擁有計劃管理權、產品銷售權、資金籌集權、物資管理權、勞動工資權。也就是說,企業在產品經營方向、資金籌集和投放、人事調配和收苺分配等方麵不是受製於行政管理部門和政府,而是按照企業的自主決策、獨立行事。
第三,企業實行獨立會計核算,自負盈虧。
如果說,自主經營是指企業所擁有的各種權力,那麼,獨立會計核算、自負盈虧則是對企業所負責任和應得利益而言的。權、責、利必須統一。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就是企業要以收抵支,取得盈利,對自己的經濟效果負責。既要負盈,也要負虧,關鍵在於負虧,這樣,企業和職工的經濟利益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緊密聯係,企業內有動力,外有壓力,就具有自我約束、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第四,企業是既有權利又有義務的法人。
企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作為社會分工體係中的一員,必然要參與紛繁複雜的社會經濟活動為了保障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秩序,國家必須對企業所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做出法律的規定,即確定企業的法律概念,從法律上說,企業是依法成立,有必要數量的資金,有自己的組織章程、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按照企業的這種律概念,未經登記注冊的、買空賣空的“皮包公司”、個體工商戶都不能算是企業。
二、企業的產生
企業是一個曆史範疇,它作為組織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
人類的經濟活動都是程度不同的社會化勞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組織中進行的。社會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曆史時期,由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不同,組織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也不同。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建立以前的漫長曆史時期裏,人類的經濟活動先後局限於氏族公社、家庭和手工作坊之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和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突破了規模狹小、管理粗放的家庭和作坊等經濟組織形式,造就出以雇傭關係為基礎、實行科學分工,講究經濟核算、追求技術進步的企業。
資本主義初期產生的手工業工場是企業的雛形,世紀到17世紀西方一些國家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加快,資本家通過向海外殖民擴張和對本國人民的劫掠,積累起大量財富,又采取搶奪、劫取和暴力等殘酷手段使農民失去土地,使家庭手工業瓦解,生產者脫離自己的生產資料,倫為雇傭秀動者。這樣,我累就錶資本主義工業的發生造就了必要的前提條件,資本主義手工業工場應運而生。工場手工業與家庭手工業規模擴大了,開始采用機籌生產,內部分工協作關係複雜了,實標上已具有企業的雛形。
18到19世紀經過產業革命建立的工廠製度標誌著真正意義上的企業誕生,在這次產業革命過程中,以機器生產體係為基礎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業工場,應用大機器生產的工廠,規模更大,勞動生產率更高,生產由分散走向集中,專業化分工更精細,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
三、企業的發展
企業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產生的,它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企業自身也不斷發展和完善。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波,企業的發展極為迅速,企業的規模空前擴大,出現了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壟斷組織新科學和新技術在企業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企業管理由經驗型進入到科學管理;企業已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經濟組織形式,企業在整個社會經濟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進入6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以來,世界性的新技術革命強烈衝擊著現代企業,現代企業發生一係列深刻變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現代企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
(一)機械化程度更高
現代企業的機械化,不僅僅指機器代替了人力,而且部分地代替人的腦力,從而提高了企業生產的自動化、自控化軔合理化水平。
(二)分工更加精細
現代企業對於職責、工作、機器和工具的分工更加精細,這就使得操作更簡單,技術更熟練,更便於采用機械,效率也就更高。
(三)規模向“兩極”分化
一方麵,當今企業有進一步向大型化發展的趨勢,湧現出許多集團型企業。企業規模的擴大化有利於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助於實現規模效益,可以增強企業實力,加快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麵,現代企業也產生了向小型化、微型化發展的趨勢。知識、技術密集、專業化程度高、企業規模較小的企業大量湧現。小企業以其投資少、見效快、適應性強、機動靈活、效率和效益高的優勢,在競爭中顯出勃勃生機。
(四)經營多角化
現代企業已由專業化生產而逐步走向多角化經營,即產銷不同類型產品的多目標經營,目的在於適應市場變化,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同時分散經營風險,擴大企業的利潤。
(五)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十分複雜,經營管理已發展成專門的學問,專門的技術,企業的所有者不一定能勝任,因此不得不把企業的經營權授予具有經營管理才能的人,企業管理已成為一種職亞。管理人員是否同時又是所有者,已無關緊要。
(六)經營集約化
由粗放型經營走向集約化經營是現代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所謂集約化經營就是依靠科技進步和推行現代化管理,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消耗,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