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領導者的不良心理(2 / 3)

3.輿論效應

輿論效應就是指領導者在解決下屬矛盾衝突的過程中容易受各方麵輿論的影響。如果是積極性輿論,領導者就會持肯定態度;如果是消極性輿論,領導者則會持否定態度。但是,輿論不等於事實,往往真假參半。因此,如果領導者聽任輿論擺布,就難免有失公正。

4.資曆效應

資曆效應就是指領導者在解決下屬矛盾衝突的過程中,資曆因素常常使領導偏離公正原則,即:領導者首先考慮要照顧的常常是資曆深的一方。對於不同資曆的人,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即使相同,領導者也會對他們作出不同的結論:資曆淺的下屬得到的往往會低於自己所應該得到的肯定與尊重,而資曆深的下屬得到的則往往會高於自己所應該得到的肯定與尊重。

5.諂媚效應

諂媚效應就是指領導者因為偏愛那些用卑微的言行向自己討好的下屬而失去了公正。具有這種不良心理的領導者往往對諂媚的阿諛奉承者另眼相看,而對那些耿直忠誠、不願折腰的下屬卻看不順眼,其結果常常是導致整個組織風氣不正,庸才被薦為賢才,而賢才則被貶為庸才。

6.“背景”效應

“背景”泛指人的某種獨特的社會關係,如得力的“上層關係”、有效的“製約關係”、必要的“協作關係”等等。這種“背景”關係往往對某些領導者本人或其組織起著某種特定的製約或影響作用。“背景”效應就是指領導者由於偏愛具有某種“背景”的下屬而導致的對待下屬不能一視同仁,從而失去了公正。

7.學曆效應

學曆效應就是指領導者由於過分注重下屬的學曆而導致的不公正。這種領導者想當然地把學曆和能力等同起來,往往認為學曆越高,能力就越強。

8.“出身”效應

“出身”泛指人在經曆、籍貫、職業、技能、家族、文化、學曆和專業等等方麵的來源特征。“出身”效應就是指領導者因為偏愛某種“出身”的下屬而失去了公正。比如,某些領導者偏愛同鄉、偏愛轉業軍人、偏愛知識分子等等。

9.麗質效應

麗質效應就是指美貌的異性常常容易得到領導的偏愛。當下屬出現矛盾衝突時,受這種心理影響的領導者往往會不分是非地向異性麗質者傾斜。

10.性別效應

性別效應就是指由於領導者本身的性別歧視觀念而導致的不能公正地對待下屬。比如,某些領導者認為女人“頭發長,見識短”、男性較理智、女人特浪漫等等。

領導心理“偏正效應”的產生,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與一個人的需要、欲望、興趣、愛好、信念、意誌、氣質和性格等諸多因素有關。誌向遠大的領導者決不會為親情所左右,意誌堅定的領導者的理智決不會被感情所戰勝,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領導者決不會偏愛麗質、傾向諂媚,個性獨立的領導者決不會人雲亦雲而受公眾輿論的影響。

(二)“偏正效應”的危害

“偏正效應”會使領導偏離公正原則,從而給組織和個人帶來很多危害。

1.不利於廉政建設

公正與廉潔是密不可分的。“吏不畏嚴而畏廉,民不服能而服公,公生明,廉生威”,這條古訓說的就是公正和廉潔的辯證統一關係。首先,領導者待人處事能否公正,將直接決定其是否廉潔。從古至今凡公正的領導者皆為“清官”,反之,則必是奸佞。其次,在金錢誘惑麵前,隻有公正的領導才能不為所動,保持廉潔,而貪得無厭者不可能處事公正。再次,不公正可以逐漸發展為貪贓枉法。此類事件現實生活中不乏其例。原遼寧省沈陽市市長慕綏新就是從利用職權提拔親信開始走上犯罪道路的。

2.減弱組織的凝聚力

蜜蜂釀蜜,必須依賴於巢礎。領導者所在的組織,也是其取得成功的巢礎。凡公正的領導者都能產生一種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其所在的巢礎得到鞏固而更加堅實;反之,則會產生離心力,巢礎就會遭到破壞,領導和下屬之間就會產生矛盾,下屬之間也會發生衝突,結果就等於領導者自搗巢穴,自毀根基。

3.削弱領導者自身的非權力性影響力

領導者的非權力性影響力是以領導者的道德、品格、感情、智慧、才能、知識、作風和信仰等為基礎自然產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即所謂的個性魅力。領導者如果公正,就可以使下屬在崇敬、誠服的心理基礎上更加努力地工作,反之,領導者如果處事不公,則很難贏得下屬的尊敬和信服,甚至還會激起眾怒,從而大大削弱了自身的非權力性影響力。

(三)“偏正效應”的調節

“偏正效應”是時刻變化著的動態的心理過程,在內外環境的影響下是可以改變的,隻要領導者注意加強自身修養,有意識地努力調節,其自身的“偏正效應”是可以克服的。

1.追求高級需要

由於領導者的需要各異,因此對客觀事物便抱有不同的好惡態度。需要成功的,就希望別人鼎力相助;需要揮霍的,則喜歡別人給予金錢;喜歡追求低級趣味的,自然會偏愛美貌的異性;而如果追求高級需要,那麼就一定會崇尚公正。低級需要指的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性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麵的需要;而所謂高級需要則是指人的社會性需要,它能使人為了實現偉大的理想和神聖的事業而奮鬥終生。抗美援朝戰爭中,革命烈士黃繼光為了不讓更多的戰友流血犧牲,毅然用自己的胸膛擋住了敵人暗堡的機槍眼,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就是這種高級需要驅使的。當然,追求高級需要也要依賴於低級需要的基本滿足,但是追求高級需要的人,在低級需要與高級需要發生衝突時,便會使低級需要讓位於高級需要。所以說,領導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去追求高級需要,便會做到公正無私。

2.進入社會角色

領導者的社會角色是指領導者在社會關係中所處的地位以及這種地位所要求的基本職能。非我性是領導者社會角色的特征之一,它要求領導者在領導活動中丟棄非領導角色自我而進入領導角色自我,從而按照領導角色自我的要求從事領導活動。在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中,諸葛亮對馬謖來說,領導角色是統帥,非領導角色是摯友,但是為了維護軍令的威嚴,不得不按照領導角色的要求揮淚斬了馬謖。這就是說,領導者要做到公正,就必須進入領導角色自我,排除非領導角色的幹擾,否則自己扮演的領導角色就不會成功。

3.以理智控製情感

情感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對客觀事物好惡傾向、是非趨向的一種心理體驗。在領導活動中,領導者由於與下屬接觸的程度不同而對他們產生的心理體驗便會不同,和他們的情感也就會有所不同。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無可非議的,但對這些情感必須要用理智進行調控,因為理智是一種明辨是非曲直、分清利害關係以及控製自我情感和行為的能力,是一種高級的心理體驗。如果領導者僅憑感情用事,就會偏離原則,在待人處事上就會失去公正。所以領導者應該時時刻刻以理智控製自己的情感,正確評價下屬的各項工作,努力地克服自身可能存在的“偏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