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活動場地是特殊兒童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要讓特殊兒童親近陽光和空氣,遵循安全、實用的原則,盡量不要出現水泥地,有條件的特殊學校要有草地、泥地和坡地。也可在地上鋪上塑膠地毯,配備堅固、耐用、平滑的大型活動器具及簡單、輕巧、美觀的高密度塑料組合玩具。
戶外活動區內的運動器械可以以鮮豔、豐富的色彩吸引兒童,營造充滿童趣、童真的樂園,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但在鋪裝、維護物上需要適當地控製色塊的大小與種類,避免環境色彩過於複雜。
戶外環境要做到綠化、淨化、美化。戶外活動場地要衛生、安全、舒適,特殊兒童在場地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晨間鍛煉和戶外體育活動,特殊兒童可以隨意在地上走、跑、跳、坐、臥、滾、爬。根據特殊學校的經濟條件,還可以設置石子路、土堆與盤山小路、磚地、小石橋等,使戶外活動場地有高有低、有凹有凸,有硬有軟、有曲有直、有階梯有平地,使戶外活動環境立體化、層次化、動態化,滿足特殊兒童好奇好動的天性,給予特殊兒童多種感官刺激,體現從整體布局到局部功能開發的環境探索價值,使其各具特色又交相輝映。
(三)綠化
綠色植物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保護生態平,殺菌,防噪音,是促進特殊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物質條件。綠化、美化應是特殊學校室外環境的突出特色。特殊學校要盡量為特殊兒童開辟綠化帶、綠化群以及便於特殊兒童種植的綠化網點,避免草地缺乏、沒有“綠洲”現象,有條件的特殊學校還可以建花房。要盡量增加特殊學校的綠化麵積,一般要求每名特殊兒童多於2平方米,綠化麵積要占全校總麵積的40~50%
以上較為理想。麵積受限的特殊學校可采用屋頂花園、垂直綠化等多種形式。主體建築物周圍要有5~10米寬的綠化地帶;園內的綠化應以花草為主,喬灌木為輔,盡可能種植一些適宜本地區氣候條件的、常見的花草樹木。可結合科學教育種植一些常見樹木和蔬菜,不宜種高大樹木,以免影響室內采光;也不能種有毒植物或莖葉上帶刺的植物,以避免特殊兒童意外傷害。
在做場地規劃設計時,應合理選擇樹種,充分利用植物造景,將自然界中季節變換的節奏和韻律,用各種園林植物生動地表達出來。精巧、簡單大方的設計,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多彩的的世界,讓他們置身於這樣的環境裏,感受花開花落的輪回和季節的變化,用自然界提供的沙石、水、泥和動植物等材料,創建一個充滿自然風貌的環境,使他們接受更多的刺激與體驗,體會成長的快樂。
二、房舍內部規劃
(一)活動室
活動室是供特殊兒童室內遊戲、生活、活動的用房,是特殊學校校舍的主體,要求通風良好,陽光充足,有足夠的麵積和空氣容量。國家教委規定,每間供30名特殊兒童使用的活動室麵積應為90平方米,即每名特殊兒童3平方米,如減去設備和材料的占地麵積,約為2.5平方米。國內外學者曾做過研究,人均麵積低於2.3~2.4平方米時特殊兒童侵犯行為增加,和同伴交流與合作行為減少。如按2.5平方米來規定,我國目前城市特殊學校多數達不到這個標準,生活空間還要考慮到空氣的容量,活動室的高度要在3.3米以上,使每名特殊兒童空氣容量達到8~10立方米,以適應他們的身心需求。活動室的窗應朝南,窗台高50~60厘米,窗上緣離地麵高度要大於2.8米,掛淺色窗簾以調節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