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特殊學校環境創設(2 / 3)

(三)環境記錄課程

馬拉古奇說:“我們的牆壁會說話,也有記錄的作用,利用牆壁的空間暫時或永久地展示特殊兒童及成人的生活。”環境記錄了特殊兒童、教師、家長開展課程的整個過程,為他們提供了相互學習、交流、反思的平台。生成課程能超越事先的計劃性,誕生於即時的情境、突發的事件中;而且它的產生和良好發展不是由教師也不是由孩子來控製的,而是教師和特殊兒童互動合作的結果,通過自由地發表想法、建議,提出問題,討論,相互啟發,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新的火花、新的主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從教育情境中捕捉契機,利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課堂記錄以及對記錄的整理和反思,積極與特殊兒童產生互動,引導課程適時向各種有利於特殊兒童發展的方向延展。因此,環境記錄不僅再現教師的想法,促使教師的自我反省,而且增加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為下一個課程的生成提供多角度的思考;為特殊兒童提供了重新檢視、反省和解釋的機會,有利於課程往深處開展。同時,也讓家長了解到孩子學習的所作所為,為他們參與生成課程提供了依據。

三、特殊學校環境創設的原則

特殊學校環境創設的原則是教師創設特殊學校環境時應遵循的基本要求。這些基本要求是根據特殊兒童教育的原則、任務和特殊兒童發展的特點提出的,特殊學校應加強環境的管理,遵循這些基本原則,對環境進行科學的創設。

(一)安全性原則

安全性原則是特殊學校環境創設的首要原則。由於特殊兒童年齡小,自我保護能力差,如果環境的安全係數不高,一旦出現意外後果不堪設想。因此,要使特殊兒童在適合他們健康成長的環境中生活、學習、遊戲,安全、衛生是重要的條件。特殊學校環境創設必須服從於衛生和安全的要求,以保證特殊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在環境創設中,教師必須顧及到特殊兒童身心兩個方麵:

一是心理安全。考慮環境對特殊兒童的心理影響,以全體特殊兒童為立足點,提供盡可能豐富的物質條件和和諧、平等的心理環境,讓特殊兒童能深切地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愛護、大家的尊重和歡迎,感到像在自己家裏一樣的溫暖,從而可以輕鬆愉快地在環境中生活、遊戲和學習。

二是身體的安全。教師要把對設施、設備、玩具、教具、操作材料等所有物質材料的安全和衛生要求放在首位。特殊學校環境的創設一方麵要注意設備設施、玩具器材、操作材料等放置的位置要安全、適宜,還要注意創設材料對特殊兒童是否容易造成傷害。特殊學校應當采用堅固性比較好、不宜破碎、無銳邊利角、無毒、無害、無細小零件脫落的材料,使用前應先將這些材料進行清洗,設計製作要盡可能做到輕巧、美觀、易保持清潔、可清洗、可消毒。區域投放的材料要符合衛生要求,定期更換、清理、消毒,讓特殊兒童在活動時有安全感和舒適感。大型體育玩具如轉盤、蹦床的鑼絲要定期檢修,破損的地方要及時修補,要確保孩子在活動過程中不會因為器材的不安全而出現意外。對較為貴重的設備材料,要先教會特殊兒童掌握操作規則,並可以先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操作活動。特殊兒童活動的場地應平整,避免有凹凸。不同界麵之交角處應做成圓弧形,還應采用適當的、有相當柔性和防滑的材料,綠地不得選種帶有毒性、帶刺狀或有黏液排出的植物及有極強染色特性的植物。基地邊界、遊戲場地、綠化等用的圍護、遮欄設施應安全、美觀、通透。另外,還要關注安排的場地空間是否狹小、擁擠讓特殊兒童有壓抑感,活動時是否會互相幹擾,檢查場地是否平坦,場地周圍是否有破碎的玻璃、鐵釘等以免對孩子造成傷害。同時,還要教育特殊兒童不要接近危險的地方,如電插座、電線等。

(二)目標一致性原則

特殊學校環境是特殊學校教育的重要資源,是特殊學校課程設計和實施的要素,教師要提高對環境教育功能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增強創設環境、利用環境的自覺意識,積極提高現有環境的利用率。在創設特殊學校環境時,應使環境創設的目標與特殊學校教育目標相一致,使特殊學校環境能夠影響與控製特殊兒童的行為,引發特殊兒童符合教育目的與要求的行為,充分發揮特殊學校環境的教育性功能,避免隻追求美觀,盲目提供材料布置環境的現象,做到環境為教育目標服務。

(1)環境創設要有利於教育目標的實現。特殊學校教育目標是促進特殊兒童的全麵發展,要求教師在環境創設時,要根據特殊兒童身心發展全麵性的特點,關注特殊兒童的體、智、德、美四方麵教育,從整體上設計安排,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把它滲透在整個特殊學校環境創設中,使特殊學校環境創設也具有全麵性的特點,讓環境的每一部分都有利於特殊兒童體、智、德、美各方麵的全麵發展,對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產生整體效應。

(2)依據特殊學校教育目標,對環境設置作係統規劃。為了保證環境的教育性,在創設環境時應目標明確,而且要把目標落實到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以至每個具體的活動中,以目標為依據,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來創設環境。在製訂學期、月、周、日及每一個活動計劃時,根據教育目標、任務和特殊兒童當前的興趣與需要以及特殊兒童身邊的人或事等課程生成來源進行規劃,考慮為了達到目標需要有怎樣的環境與之配合;現有的環境因素中,哪些因素對教育目標的實現是有用的;哪些環境因素還需要創設等,將這些列入教育計劃並積極實施,圍繞課程創設環境。特殊學校環境的創設要根據當前的教育目標和特殊兒童的現有水平做整體考慮,分期變換創設,使環境具有動態發展性,環境創設服務於課程的發展。

(三)適宜性原則

適宜性原則是指根據特殊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能力、個性的差異,設計多層次的特殊學校環境,使其適宜於每位特殊兒童。同一年齡階段特殊兒童,其興趣、能力、學習方式方麵都存在很大差異,其發展的速度也具有一定的差異。環境創設要適應特殊兒童的這種差異,教師不但要從本班特殊兒童的知識基礎和實際能力出發,在尊重特殊兒童共性的基礎上,還要關注個別差異,既要考慮發展快的特殊兒童,又要照顧發展慢的特殊兒童,也要兼顧特殊需要的特殊兒童,要讓每個特殊兒童的興趣、愛好在不同的環境中得到提高和發展,促使每個特殊兒童學會與環境交往,並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特殊兒童正處在身體、智力迅速發展以及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有多方麵的發展需要。同時,處於不同年齡階段的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表現出不同的年齡特征,對環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並且,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還會隨著其年齡增長而發展變化。特殊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對學習環境和學習內容的興趣,特殊兒童的興趣、需要又製約著特殊學校教育主題、內容及其表現形式。

特殊學校環境創設應與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相適宜,尊重特殊兒童的年齡特征與興趣愛好,環境創設的內容、形式和材料投放都要體現層次性、遞進性和適宜性。各年齡班之間應有承上啟下的過渡聯係,才能滿足不同年齡階段特殊兒童的需要。因此,特殊學校環境是一個螺旋式發展過程,使不同年齡、多方麵發展需要的特殊兒童都能在不同時期、多姿多彩的特殊學校環境中獲得全麵發展。此外,特殊學校環境應聯係特殊兒童的生活實際,強調更多地通過特殊兒童對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探究來獲得直接經驗,提高特殊兒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特殊兒童的自我教育創造一個有效的平台。